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高中生评语 >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优质21篇)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优质21篇)

作者: GZ才子

高一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掌握高一教案的编写技巧和方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鹊桥仙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师:再看看与景物结合的心情怎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反映他们相会前、相会时、临别前心情的词语。

学生认真圈画,并回答。

生1:传恨。

生2:如梦。

生3:忍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围绕“情”第二次显示思维导图:。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揣摩词丰富的含义。

生4:难舍难分,抱怨离别太久了,只能在七夕相会。

师:对。那“梦”是什么特点?用梦来说明佳期的什么特点?

学生能答得出来。

师:他们临别前的情状是怎样的呢?是多么令人心碎啊!我常想“忍”换其它字好不好,比如“恋”,缺了什么意思?换“不”呢,又少了什么意思?换“常”呢。

同学能认真思考。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表现景物、心情的词语,看到他们在七月七相会是非常幸福的(指着“如梦”),也是非常遗憾的(指着“传恨”)。

那作者通过这样的情景告诉我们什么哲理呢?这两句议论句用什么修辞手法?

生5:对比。

箱子岩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一、对作家学生并不熟悉,要作详细的介绍。

二、本文结构比较鲜明,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作者两次到。

箱子岩的所见所感进行比较。

三、文章中作者的抒情、议论是教学的难点,要引导学生深。

入分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著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二、写作背景介绍。

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这里是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沈从文20岁(1922年)离开这里,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记录自己所见所感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箱子岩》是其中的一篇。

三、课文内容分析。

1.作者15年前到箱子岩是在什么时候?15年之后到箱子岩是在什么时候?

讨论后明确:作者15年前到箱子岩‘‘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当地人正在过“大端阳节”。15年之后到箱子岩“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

讨论后明确:作者15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象:“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作者15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象:“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上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作者描绘的15年前看到的自然景象色彩鲜艳,景色绮丽,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而15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象却是破败、单调、萧条的样子。

讨论后明确: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感受到的节日气氛不尽相同。15年前赶上当地人正在过“大端阳节”,节日的气氛在作者笔下十分浓烈。有青年们在赛龙船,有人们在两岸呐喊助兴,有“好事者”放鞭炮,十分热闹欢快,甚至赛龙船的人们“不愿意扫兴示弱,先行上岸,因此三只长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而15年之后当作者在“快要过年的光景”回到箱子岩,节日氛围却没有了,只“见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鱼网”。当作者有意识地“……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时,却只看到人们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

4.作者描绘端阳节赛龙舟有什么用意?

六州歌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词的风格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词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难》、《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三、背景简介。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登高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一、导语: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二、课文探讨。

1、朗诵《登高》全诗。

2、这个老人是难呀?——是杜甫。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共写了几种景物?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〇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〇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所以,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

兵车行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从课文的注释看,诗人的描述是有事实基础的,但诗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几件历史事实,而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东西。诗中借役夫之口道出“点行频”,也就是说不是一时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经历的事,否则,“二百州”“千村万落”“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广阔图景就反映不出来。连年战争、连年征兵,用兵时间之长,服役地域之广,尽由“行人”口中道出,这便是诗人的艺术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穷兵黩武,开边不已的扩张战争,给国家、人民(包括少数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强烈地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其一。其二,在艺术概括的反映中,诗人并非冷眼旁观,纯客观地转述见闻。诗人对所述事件的态度、感情也不是通过他直接出面议论或抒情来表现的,而是通过下列几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表现在对事件、人物和场景的选择和描述上,如诗的开头不是欢乐的出征,而是凄惨的诀别;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语语辛酸,字字血泪,作者是同情役夫的;三是在结构安排及句式节奏的处理上,强调突出某些内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的感情。如诗中有些内容的前后呼应,五言七言的交错运用,都是为渲染战争造成的灾难,强调突出役夫们的怨恨激愤。所以说诗人饱含深情地叙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的深情,鲜明而强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切。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在古汉语中,“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老婆和儿女,“子”读重音;现代汉语中,“妻子”专指配偶,“子”读轻声。在《兵车行》中,确实可解释为老婆和儿女;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妻子”应理解为偏义复词,即单取“妻”之义,因杜甫的“子”其时年纪尚小,尚不知“愁”。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较小。由此可知,循文探意,具备古今语言文字知识是必要的,但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2.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4.《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探究学习: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的最后还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

5.《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探究学习:《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探究学习: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三、选题设计。

1.读《兵车行》,深刻思考:杜甫为什么被后人尊为“诗圣”?

研究方法:

(1)读史了解杜甫其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京就选,“举进士不第,困于长安”。求官失败,父亲又死,家庭困难到“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的境地。

(2)读史了解时代背景: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

(3)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语录摘编:《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手,持中;中,正也。”可见“史”是一种执笔记事而中正不阿的人。

2.从《兵车行》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

研究方法:

(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

《兵车行》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而且,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其审美上的理解难度使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兴趣的激发。本学期第四单元精选了唐代两大创作高峰李白和杜甫的几篇作品,我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研读唐诗的兴趣。“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想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在处理写作背景时,我就弱化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时代的前提,毕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是关于安史之乱,学生历史课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他们能够基本把握当时的背景。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又节约了宝贵的课时,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诗歌鉴赏本身。同时,为了保护学生出初读课文的自我体验,我准备把对于背景的介绍放在朗读课文之后,给出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课文,让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时代背景下分析作品。学习诗歌要能够鉴赏诗歌,在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把握鉴赏要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实施过程。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兵车行》正是诗人标志着诗人沉郁顿挫诗风形成的作品。因而在这篇文章中,我把体会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作为了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通过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读来引导学生去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把握“沉郁”。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诗歌富于音乐美,在体会中把握“顿挫”。

初步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以后,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赏读诗歌。本诗开头和结尾各是一副画面,“惨别图”和“鬼哭图”。首先让学生描述诗句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这样设问,能够做到把形象具体化,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近几年的高考题,这样的设问也越来越多。用两幅图来连缀全篇,追根究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之后是鉴赏诗歌的重点句。我选择了两句作例子,带领同学赏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然后发言交流。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配乐。

四、教学预期。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诗圣”杜甫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同学学习唐诗的兴趣,真正愿意读诗,背诗,喜欢诗。更希望他们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认识到语文不仅仅看成是考试科目,更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把语文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求知。

燕歌行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囚绿记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欢花花草草。当把这篇散文的作者陆蠡的人生历程和“绿”放在一起看,就会引发很多的联想。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而不该有朱自清似的“温柔”。而陆蠡选择了写“绿”,这种不和谐原因何在呢?我觉得,这正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看,多么细腻,多么温柔,“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东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裴多菲,拜伦,柔石,郁达夫……这一串光辉的名字,仿佛在诠释着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武夫为革命献身,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文人献身了,更值得我们尊敬。联想到如今的许多作家对社会的阴暗面漠不关心,失去了文人的骨气,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他欣赏绿藤,不是走在外面,而是透过一个小圆洞,这个特殊的角度使得绿藤朦胧美丽。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幸运的是,陆蠡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垂青于他,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三者组成了和谐的美的整体。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几十年前的《囚绿记》,放在今天的“文化地球”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它全新的现代价值。

离骚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质疑问难,打破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是迈向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卓有成效的一步。因为思维是人疑问开始的,学生有问题,说明他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说明他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但是,如果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词、句子不懂这样层次的问题,要求未免过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仅停留在表面上。质疑问难,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

2、教给方法:

培养和提高质疑能力。要学生指点途径,教学生从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掌握质疑一般方法。通常应在困惑处、难处、关键处等求疑。如教《离骚》一文,让学生说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学生思考之后提出:文章是写屈原的爱国情怀的,为什么总是提到美人香草鲜花?这与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这样的问题是困惑之处,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高质量的质疑,另外,质疑的范围很宽,可教学生从一些具体的方法去提问。如从课题上质疑:对一些作为“文眼”的课题,我常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有什么疑问,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看了课题就能提出好几个关联全文的问题。再如从语言运用上质疑。我结合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换词比较,培养他们对评议文字的敏感度,并让学生就词语的运用提一些问题。学生多思、善思,学会了质疑问难,其主体性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高一下学期语文电子版教案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窗高一语文教案

时代背景:30年代末,40年代初,辛笛,陈敬容等一大批青年诗人。由于对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的困惑和思索,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发生了心灵的共鸣,提出了“诗歌现代化”,要求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同时抒写个人心绪,二者互相沟通,要求诗歌应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知性感性相溶合。并大量进行诗歌实践,形成一个“九叶诗派”,此诗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实践。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9年4月,那时作者居于成都,作者虽为一介书生,却关心时代风云,人民的忧患。诗人的思想在寒冬里奔走,在恶梦里抗争。本诗即通过象征和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让幻想和现实交织,抒发了诗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光明的憧憬,对现实的抗争,以及诗人在寒冷压抑的环境中忧郁凄苦的心境。

分析:

第二层、写诗人忧郁凄苦的心境。“空漠”的当不是时空,它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没有太阳的“黑屋子”的黄昏,在寒冷的黑夜里做着“不安的梦”,叫人情何以堪?不尽深意,尽在诗外。但诗人执著的追求,始终朝向“星空”。

你的窗,也许就是希望,或者说就是憧憬。我的窗与此对应,也就是失望。第一层与第二层是基本相对称的,第一层中的“太阳”与第二层中的“阳光”,“重帘”与“重帘”,“春风”与“晚风”,寻找与“远去了,你带着……你的明灯”,以及“迷失”等等,但是,第二层明显比第一层更加压抑,凄凉。第一层是“静夜星空”或许尚可带给你“无忧的睡眠”,而第二层却是“不安的睡梦”以及“无言的星空”。

第一层与第二层,采用象征与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希望与失望两种境遇下,从“寻找”到“迷失”,,从“失落”到“无尽的黄昏”的心灵体验过程。

你的窗。

开向太阳。

开向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

让春风溜过如烟?

我将怎样寻找。

那些寂寞的足迹。

在你静静的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

我失落的叹息?

让静夜星空。

带给你我的怀想吧。

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

而我如一个陌生客。

默默地走过你窗前。

赤壁赋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他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前、后《赤壁赋》用古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具有哲理,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

【课文全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囚绿记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学生没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五、教学措施:

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

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

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漫谈〗。

2、选用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主要有authorware、方正奥斯、flash、powerpoint、frontpage等。各种软件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学会多种软件的使用,这样制作课件时才可以自由选择。authorware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它适合于上练习课。再则authorware能够导入avi、mpg、flash等控件,能增添课件的视觉效果。flash具有很强的动画效果,它适合于诗歌教学。为了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我们选取诗歌意境图片,制作成动画,并配上诗歌的朗读声音和背景简介的声音,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如教读诗歌《短歌行》时,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从而达到诗歌鉴赏的目的。

〖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三、能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

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凝炼,常常能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几幅鲜活灵动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单凭教师的语言组合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而依靠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用多媒体把诗歌描绘的画面变成幻灯投影,创设一种直观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投影,进行审美再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归园田居》所描绘的是陶渊明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鸡”“户庭”“虚室”等,都可以到我们安化农村摄到,然后用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既能陶醉在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里,又能体悟到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在自然美景之中的高洁傲岸的情操。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设计好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写文章“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讲时首先设计精彩、新颖的导语,就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人入胜,如教《归园田居》,首先一连问了学生几个问题:

1、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陶渊明他所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不愿随顺的什么世俗?

3、在本首诗中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4、他理想之中的生活是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后,让学生要探个究竟,就必须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和现在所要了解的内容,去思考,去理解,并萌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因此好的导语,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能让学生深入古诗文情节和内容,此时循序引入课文,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自觉地去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学生的阅读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陶冶情操。

〖“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教学艺术〗。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和历代经典作品,教师首先应对这些作品的美点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引领学生去欣赏品味,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教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可以从作者率性自然、任真自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人格精神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诗的主旨;也可以从作者淳厚真挚、自然亲切、平和冲淡的诗风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描写中欣赏诗人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意境美。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浓厚了。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师不但要自己善于发现美,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发现美,进而从生活中发现美,再把这种美糅合到写作中,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学习兴趣的高涨必然会提高。

故都的秋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点来写秋,五幅图画,写“庭院读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写“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静”;写“秋蝉啼秋”,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闲人秋叹”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写“柿枣映秋”,让故都之秋“悲”而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在景物的着色上特别偏爱冷色,如“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都与作者寂寞的感受有关。

作者注意调动不同的感觉写秋,如视觉,天是“碧绿的”,“秋草”是“尖细且长”的,如视觉作者特别选用一些很轻很细的音响,如“西山的虫唱”、悠远的钟声、“驯鸽的飞声”、寒蝉的嘶鸣、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这些细微响动,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却留下很深的痕迹。

作者还很细腻地展示自己在观景赏景时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踩在槐树的落蕊上,“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接着作者又很简约的把文章递进开来:这古都的秋,只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到。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同时,还蛮有深意的说出了一番话:“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显然,要想领略这秋,并不在于人人都懂得的都赞美的名花和美酒之美上,秋之领略,应该在哪里呢?此时,他笔锋一转,把我们带进了北方的秋天里。从常见的几样毫无关联的景物里,并列的,散散的,曲尽其妙又极研尽致勾勒出秋“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32篇,略读课文9篇。全书共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两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分别编排了张衡,陶行知,阿兰。图灵、宋庆龄几个人物的简介,还介绍了清明节、雪顿节的来历及民俗等。在第一、七单元各安排了:“指南针”,分别讲了“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使说话写文章更生动精彩”和“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搜集资料”。

本册教科书继前五册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单元。他们依次是:多彩的世界、人与动物、科学精神、人与自然、亲情关爱,意志品质、爱国精神、中外文化。每个单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计划。

(2)认识250个生字,会写300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习作。

(1)留心观察,展开想象,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学习写感谢信。

(3)能够在习作中合理的运用收集的资料。

(4)能够有顺序的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综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5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19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与农村。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认真,爱好读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能进行课外拓展。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兴趣,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怕苦怕累,敷衍塞责,懒惰成性。家庭教育环境也较差。本学期对这类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不断转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来看,有些学生对基础性的东西掌握的不够好,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欠佳。这也成为本学期教学的聚焦点。

四、本学期奋斗目标。

1,本学期要扎实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钻研教材教学,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照搬别人的东西,不搞形式主义。

2,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成绩。

3,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家长,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

五,为能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措施。

1,教师要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在实践中思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净化学生。

2,开好新学期的家长会。由于本班学生农村学生居多,家长在教育意识方面有些淡泊,好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程度低,导致好多家长不会辅导孩子。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送到学校就学好学坏就是教师的了。使教师的教学很被动。

查阅更多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第九册数学教学计划。

科普活动周教学工作计划。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中心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返回教学工作计划栏目列表】。

诗经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一课时。

1.导入新课:

2.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想将它“囚”住。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蓬勃生命、希望。

绿向阳象征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第四块:拓展“那抹绿”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

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

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块:抒写“那抹绿”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作业布置)。

跑警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本篇课文《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把原来基础的作文训练抛到一边,模仿着文章的样子,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引导他们边读文章边品味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

二、《跑警报》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析、欣赏这篇散文。

师:昨天大家都读了这篇课文,那大家说说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很多内容,有历史老师的故事,有讲谈恋爱的——(答案各异)。

生(某一):很杂,好像什么都写,连不相关的也写了,没章法。

生(某二):感觉很乱,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不过故事很有趣。(有学生附和两生观点)。

师: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篇散文都记叙了哪些人与事,又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是否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杂乱,读不明白,而其中的故事又有趣。我们一起来体味其中的这种趣味。

师:我们先假设:如果是同学们以《跑警报》为题,大家会怎么写呢?

生:没经历过,很难写。

师:那假设现在有飞机来空袭,大家作何反应?

生:还用说,跑啊!听到警报教室乱成一团,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外冲。

师:哦,那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开头的。

生:从历史系教授的一件事讲起,没有一开头就写跑警报。

师:你们觉得一开头用这故事如何?

生:故事有趣,那女生记笔记真快。

师:接着又写什么?

生:自然就写昆明的警报多。

师:然后呢?

生:对“跑警报”的“跑”字作解释。

师:怎样的解释?

生:说“跑”相对“躲”、“逃”来说,“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师:那接下来写什么了?

生:先写一个善于跑警报的马姓同学,后面的就写跑警报的类型。

生(某一):后面就感觉没有叙述章法。一会儿说警报的类型,一会儿插了一大堆的故事进去,感觉作者说着说着就离题了。

生:是啊!

师:那好,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看。

师:警报有三种,先看第一种。

生:是预行警报。

师:作者围绕预行警报写了哪些事?

生:先讲了侯姓同学的故事,还写了人逃跑的路线,还写了马帮——。

师:前两个故事你们感觉怎样?

生:有趣,不过与跑警报好像没有多大联系。

师:感觉写得随意是吗?

生:对。

师:再往下看。

师:文中写了跑警报的人和地点,人们的态度怎样?惊慌吗?他们都跑到哪些地方躲了?

生:不慌,都很镇定,都躲得很集中。

师:说说看。

生: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还会继续上课。跑警报还有几个点,一是马尾松林,二是一个横断山沟。

师:作者写了马尾松林的什么?

生:马尾松林的景色,还有卖小吃的担子,详写了丁丁糖、炒松子。

师:写得如何?

生:美,很有趣,像是去旅游。

师:别忘了,作者笔下的人们在跑警报。这样写表现了人们对当时的警报态度怎样?

生:不在乎,很镇定。

师:在横断山沟里重点写了什么?

生:对联。

师:表现了人们的什么态度?

生:(不耐烦)不在乎。

生:可感觉出风趣。

生(某一):写走马帮也与跑警报有关?

师:作者写走马帮虽与跑警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从我们上节课对马帮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民间淳朴乐观的精神,与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生:(某一)好像有那么一点点意思。

师:好,往下看后面的两种警报:紧急警报与解除警报,作者都写了哪些人和事?

生:联大的学生与昆明的人们从不仓皇失措,有看书的,闲聊的,还打桥牌,还有借机谈恋爱。还有人傻到给女生送伞。

师:这些事都(被学生打断)——。

生(打断):非常有趣,大家都对警报不在乎,作者的语言很风趣。

师:后面还有更绝的。

生:一位学哲学的研究生学以致用,跑警报拾金戒指,一位金先生跑警报还带情书。

师:还有更绝更厉害的——不跑警报。

生:哇!一个姓罗的女生,一有警报就洗头,好爱美。一个姓郑的男生,一有警报就煮冰糖莲子,哇!还是我们广东的,真酷。

师:怎样,够绝吧?

生:厉害!

师:我们分析到这里,知道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了吧?

生:警报类型是叙述线索,其中的人和事都围绕它。

师:作者叙述的事件都有个特点是——。

生(打断):有趣。

师:好像与跑警报反差太大了。

生:说明我们中国人厉害,对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不在乎。

师:文中哪里点到了?

生:最后三段作者做了小结。

师:作者说我们中国人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皮实”与“麻木”有什么区别?

生:“麻木”应该是安于现实,再没有什么想头了,而“皮实”应该还抱有想头。

师:想头?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吗?

生:“希望”好不好?

师:连起来说是什么?

生:皮实是对生活抱有希望,而麻木则没有。

师(总结):本文记叙了联大师生面对日军轰炸,仍泰然处之,采取“不在乎”的心态而发生的种种趣事。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

(铃响)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石头城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声声慢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相关推荐

讲文明树新风心得体会范文(22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或团体在某一经历、事件或任务中的观察、思考和领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

销售助理实践心得(精选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等方面的体验与感悟的总结。以下是一些健身爱好者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健身锻炼积累了健康和身心的感悟。在这段时间里,我

行政单位年度总结报告(模板12篇)

年度总结是一种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它有助于我们找出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并加以改进。在以下的年度总结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的自省和成长的态度和决心

小学级数学教案(实用17篇)

教案的编写应该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小学教案范文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

责任动力学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思考和分析,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不妨一读。职责,也是一种勇

呼吸科心得(专业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到的经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第一段:引入观呼吸

学校元旦晚会主持词开场和范文(17篇)

主持词是展示主持人口才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整个活动营造气氛。我们将一起观看一些精彩的主持人表演,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甲:盘点去岁喜饮丰收酒,

幼儿园家长会演讲稿老师演讲(汇总24篇)

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小编整理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家长会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二)班级幼儿介绍。我

幼儿园中班第一学期工作计划总结(模板18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需要注重科学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幼儿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份出色的幼儿园工作计划,看看它是如何设计的。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我依旧做

实事观察心得体会(汇总18篇)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筛选出的精彩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共同交流和学习。第一段:引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