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理学论文 > 普通心理学的论文(精选21篇)

普通心理学的论文(精选21篇)

作者: 薇儿

合理利用范文资源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节省宝贵的时间。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你可以找到适合你所需的各种写作范例。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yuloo。

第一节绪论。

1、简述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试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简要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3、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4、人的主要的感觉和运动中枢都有什么部位?

5、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及其证据。

第三节认识过程。

1、解释下列名词:

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知觉记忆。

表象想象。

2、简述感觉的种类。

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4、试述三个记忆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什么是思维?为什么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6、简要说明言语机能联合区。

第四节意识和注意。

1、简述意识的特点、机能和形态。

2、睡眠分哪几个阶段?梦是在哪个时期产生的?做梦是否有害于健康?为什么?

3、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4、注意的主要特征的是什么?

第五节需要和动机。

1、如何对需要进行分类?

2、简要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3、如何对动机进行分类?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及两极性。

3、试述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4、什么是意志?

5、简述意志的主要品质。

第七节能力与人格。

1、什么是能力?它和人的知识、技能有何关系?

2、试述影响人的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3、什么是人格?试述人格的特性和结构。

4、什么是气质?巴甫洛夫是怎样解释人的气质类型的?

5、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表现有何特点?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气质类型?

6、什么是性格?怎样分析人的性格?人力资源。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1、今天说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营销心理学基础》(第二版)徐雷、张莉主编这门课是市场营销专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不仅如此,对于现如今的市场化经济时代,学习此门课程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2、我说课的主题是:消费者的情感过程.为本课本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讲解中主要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技能的训练。

二、说学生。

此门课程主要针对的学生基础较薄弱,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但模仿能力强,记忆力是巅峰时期,所以在讲解时主要以案例引导,实践演练配合教材理论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单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的差别,理解情感的概念,掌握情感的外部表现。

2、技能目标。

营销者的礼仪,其中动作表情和面部表情作为回顾,主要练声音也就是气神。

3、德育目标。

通过情感认知的学习从沟通的角度铸造自身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气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情感的外部表现。

2、教学难点。

情感与情绪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泛读整本教材,主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作为营销者应当怎样来做却提及甚少,所以略显得枯燥,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我主要参考营销实战技巧结合实际来来训练学生,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就本节内容主要应用讨论法,提问法及演绎法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前师生问好。以平和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示意进入上课状态。

2、导入: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几个同学。

(1)发助学金了你什么心情。

(2)汶川地震的时候你难过吗。

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

3、教学内容:

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根据情感的概念得出,营销时应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投其所好——情感营销。

完美的营销:以获取顾客终生价值为目标,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展开情感服务,与顾客开展心灵沟通,致力于培养情感忠诚,最终得到真正的顾客忠诚,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

沟通的三个步骤。

(1)认同例子:在顾客说到对产品的意见时回答“是的”

(2)发问。

(3)说明。

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

动作表情。

声音表情。

呃啊。

4、板书设计。

主板:

一、情感的概念。

二、情感与情绪的区别联系。

情绪:情境暂时激动性。

情感:稳定深刻持久。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比较内隐。

三、情感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

动作表情。

声音表情。

副板: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感营销。

呜天部音。

啊、呃人部音。

吽地部音。

在这个世界上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

5、课后小结总结重点:情感营销。

6、作业:加强自身声音练习。

七、教学反馈。

课后回顾自己讲解结合学生反映做出及时调整。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统考中甚至占了近100分,这么大的分值我们必然要引起重视。博仁考研老师通过研究历年真题,发现普通心理学的考查在难度方面几乎只能说是中等难度,然而题目考查点是非常细,面非常广,市面上的所有教材没有一本是涵盖所有考点的,这对于跨专业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无形中提高了难度。

那么,对于这样一科关乎我们考研成败的科目,究竟该如何去备考呢?下面由博仁考研老师为大家仔细讲解。

心理学导论,严格来讲考查两个部分——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占据绝大部分,社心历年考查不多,主要以单选来考,相当于一章内容。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复习只需按照普心中的一章来准备就可,不必花费太多时间。

那么,如何来复习心理学导论呢?

首先,教材的选取。

博仁老师给大家推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三版(修订版)和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以这么说,每年所考真题中,75%-80%都可以在彭版教材中找到。所以,大家一定要利用好这本教材。务必要细致的看,认真理解,哪怕小字部分。考了一道情商,在彭书小字部分提到,结果多数考生看书不仔细最后答不出来,这是非常可惜的事。因为那道大题30分!足可以决定你考研成败。

还有一点是,彭本教材出了第四版,删除很多内容,也添加了一些,在版式上也有所调整。我们不能说第四版不重要,因为恰恰考了一道关于工作记忆的题目,就在第四版中才有介绍,30分!你现在应该可以明白,细致看这本书有多重要。

另外一本是,《心理学导论》梁宁建。

这本书编的也是非常细,还有一本配套习题。在前几年有好几道彭本教材没有的考题,在梁本教材却能找到。就拿14年一道关于测谎仪的多选来说,在梁本教材就给出了答案。

备考的`时候大家重点利用好以上两本就差不多,也有推荐《心理学史》、孟昭兰版普心,叶奕乾版。不过大家没必要看那么多不同版本书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完全没有必要。如果是自主命题就要看院校指定教材。

还有社会心理学,大家去看北京大学侯玉波的那本就完全足够了,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社心。

在暑期复习中第二遍时候大家可以参照心理学考研大纲来看教材,这样可以突出重点。

其次,习题的选用。

我们的复习过程应该是:看书——做题——看书三个步骤。普心习题的选择方面,具体不指定。我要告诉你的是如何去选取习题良好的习题。这里给出两个衡量标准。首先,题目一定要典型化,宁可精而少,不要多而烂;其外,试题要有标准答案,答案有解析,这几乎是任何优秀习题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市面上有很多习题是没有答案的,这是一种对考生极不负责任的做法。甚至各种错误答案烂题目,一旦记住错答案贻害无穷。

《心理学大纲解析配套1000》题,那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可以做。

第三,如何做笔记形成系统逻辑框架。

大家不能只看书,不然,一遍一遍又一遍,遍遍看完心茫然。我们要适当做笔记,做笔记不是抄书,要用精炼的语言对课本知识的总结,一定要学会列表格画出框架图,相似易混淆知识点的比较。我们来简单看看以下两种方法:

1、表格法:

研究方法名称适用条件优点缺点。

实验法。

观察法。

研究方向代表人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评价(贡献于不足)。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直接经验内省法。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行为实验法。

心理学的论文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促进工作对象,拥有阳光心态。积极心理学重视引导,从而使工作对象接受和内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一致。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关注工作对象的改变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的方式,把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到教育对象头脑当中,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内化和认同。积极心理学尽管是应用目前比较完善的心理学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是脱离不开教育功能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教育方法,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对个体的情绪疏导与引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理念倡导和实践活动引导个体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途径中,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也同样看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总之,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心理学的论文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加快,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新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其中老年人孤独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文章结合老年人孤独心理的特征,分别从老年人玩具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等方面展开,为设计排解老年人孤独的游戏玩具提供较为系统的方法,最后提出设计师要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老年人;孤独心理;玩具设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迎来“全球老龄化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日益增多。尤其是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老年人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身体健康的需求,更多地转向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层面。虽然我国已普遍进入老年型社会,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在老年人所有的心理问题中,孤独心理所占的比例高于50%,孤独心理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因此,针对我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产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孤独”这一术语最开始源自于医学界,后来,心理学将“孤独”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心理学”中,对其概念、内容、意义进行了一些重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孤独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孤独感还没有确切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孤独感概念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别,但大多数国外学者对孤独感诠释的基本框架是:大部分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或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孤独感有两个特质: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是一种情绪体验。

1、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类,情感性孤独是指缺乏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丧失亲密的依恋有关。社会性孤独是指缺乏朋友间的交流,与缺乏能提供归属感的广泛社交网络有关。而在中国,受传统伦理观念和家庭生活模式的影响,人们的家庭文化观念浓重。老年人所体会到的孤独不是朋友稀少,而是感受不到亲情和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所以情感性孤独是中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主要特征。

2、心理孤独和环境孤独。由于孤单和孤独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孤独更多的表现为缺少共同语言以及主观上被疏远的感觉,而孤单则表现为客观上的独自一人。在中国社会,氏族宗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联合式的家庭生活模式依然存在,老年人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这就使得他们的表现是不孤单但却非常孤独。

3、自我封闭性孤独和环境排斥性孤独。老年人的孤独心理的形成可能与老年人本身的自我内心的封闭有关,也可能是对周遭环境的排斥有关。自我封闭性孤独是主观的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隔绝开来,是一种内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中国人的性格普遍谦虚、内敛,不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更容易受到孤独感的侵袭。当个体处于热闹的氛围中依然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不善于或懒于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者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别人无法体会,我国老年人很大程度上趋向于环境排斥性的孤独。也有学者称“中国式孤独”指的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主要表现为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因此感到孤独。西方的孤独区别于中国式孤独,他们的孤独主要在于对国家和社会现状,使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和无所适从。

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个体心理需求,对于减少老年人的生活孤独感和本身人格心理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总得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老年人对产品的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这其中主要表现为视觉、听觉不断退化,触觉的灵敏度降低、行动缓慢,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上述的生理变化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表现为孤独、抑郁、偏执、自卑、多疑等消极情绪感受等,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其实老年人渴望健康,害怕死亡,在他们的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对生的渴望。鉴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兼顾老年人生理老化现象,使老人在玩乐的过程中达到锻炼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逐渐变化,个人社会角色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心理反应。他们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乐于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实现自身价值,从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老年人容易多疑多虑,自尊心又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他们并不期望自己的产品都打上“老年人”的标签,他们也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各种现代文明带来的欢乐。实践表明具有娱乐游戏性质的老年人玩具既可以使老人活跃思维、锻炼身体,预防老年痴呆,又可以弥补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还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改善现有的生活质量。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具有一定习俗性和稳定性的。老年人地域文化特质更为明显,由于老年人不大可能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感,他们转而进行自我心灵的平衡和维护,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得老年人对其熟悉的、反映出其生活环境因素的产品往往在情感上更容易认可,这种认可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慰藉感和安全感。传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习惯直接反映在他们对产品造型、色彩、材质及纹饰等的喜好和选择上,老年人对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和睦融洽、生活幸福美满的企盼也正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反映。

根据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分析,综合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我们在设计玩具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个体的舒适和便利的操作,更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满足和个人尊严,老年人需要的不只是便利,更需要满足的是心理层面的需求。

1、借鉴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原则。

老年玩具的设计在使用时要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原则,注意产品的操作精度和复杂程度,降低操作的施力,适当的减少信息量,增加信息强度,简化产品操作的步骤和流程,减少逻辑的推理,减弱老年人在使用产品时需要思考的部分,采取本能性的行动或者习惯性行为,融入更多的交互性,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反应灵敏度保持一致,这样玩具产品才能为老年人带来慰藉感和安全感。而老年人用品不只是一个产品,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找到和其他人的共通点,把老年人产品的关键要素融入到大众产品中,使其不会感受到区别对待,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保护了老年人的情感,从而在精神上产生不断的追求和寄托。

首先,本能层面的交流是老年人在选择玩具时考虑最多的一个要素。依据衰老生物学的理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反应能力日趋迟钝、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伤害,因而在玩具的设计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玩具的材料要环保安全;第二是外型要圆滑无尖锐部分;第三,结构要合理、牢固。

再者,行为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性指的是使用行为,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都逐渐退化,视力、听力和握力理解力都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玩具产品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这些特征,在玩具的易用性和语意性上进行特别的设计,注重信息的传播,使老年人更接近更了解社会,跟上社会的步伐。

最后,反思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体验指的是在心里层面的交流。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失落恐惧、抑郁的心理,并伴有敏感多疑、固执的情绪。分析了解这些特殊心理,鼓励老年人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增进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设计充分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关爱,帮助他们排解寂寞和苦闷的情绪,也有助于设计师对老年产品的特性进行更好的定位。

丰富产品本质的调性指的是在满足产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产品设计应当具有的一定的文化内涵,产品调性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本土国情,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独特的文化,虽然地域的生活模式受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逐渐丧失原有独特性,但基本的传统形式依然不会改变。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老年人玩具不需要太多徒有其表的外在形式,需要的是能够传递丰富精神内涵的设计,老年人玩具产品调性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形成特有的文化调性,设计师应该尊重这些传统,设计出他们喜爱的老年玩具来。

在设计史上,沙利文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和功能”的思想,作为设计师应该留意一件作品的内在原理,然后再去进行外观的形式设计。一件玩具的外形,会给消费者提供最直观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感受比任何产品介绍和产品说明都要简明扼要,在老年人玩具设计的形态上,要充分利用产品的语意学,不管是什么样的玩具形式,都能够给老年人带来某种心理或者情感上的共鸣。首先是老年人玩具产品要带来的良好的视觉体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其次老年人积累下的审美经验对造型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形象所产生的联想,把玩具的形式与老年人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有些形态有特点的象征意义,例如“圆”是我国历来比较推崇的一种符号元素,代表着圆满、团聚的寓意、给人完美无缺的感受,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这类大部分中国老年人都熟悉的形态元素产品会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将产品的功能符号与文化符号结合到一起能凸显出更丰富的情感信息,享受玩具带来的乐趣时还能体验到亲切感。

老年人玩具产品建立在以材料为基础的载体上,在选材上,首先需要考虑的必定还是各种材料的物理属性,不同的材料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材料不仅制约着玩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老年人在触摸不同质感材质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考虑到老年人特殊心理的前提下,针对玩具产品的材质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产品加工的材料需求,还要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情感的特点,比如,老年玩具选择肌理触感强且圆滑的材料,可以弥补老年人日渐降低的触觉机能,使其更具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相对于一件产品而言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色彩,其次才是形态。老年人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很有讲究。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定色彩的偏爱,人到老年,眼角膜变厚,对近似色的区分力下降,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适当增强使用色彩的亮度和对比度。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殊色彩的偏爱,据研究表明,色彩是带有情感的,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设计师可以针对老年玩具产品的不同用途对色彩进行构建,尝试用“色彩心理学”原理,把色彩与人类的情绪连结起来,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与老年人情绪之间的关联,特定的色彩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老年人在视觉上找到满足,并获得愉快的心理感受。

从心理上来看,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且没有太多的信心,要尽量减少老年人使用功能时所耗费的时间,避免产生焦躁厌烦的情绪,老年玩具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娱乐,所以针对老年玩具的设计,需要着力提高产品本身的特有的吸引力,逐渐改变一些传统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代偿心理在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性的,老年人自叹生命短促,到晚年更不免有些憾事,年轻时追求某种东西没有获得满足时,人们会放弃原来的目标,企图假定另外一个替代品,在心理修复机制的影响下,很自然的会从容易追求的替代品中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使得最初产生焦虑、孤独的心理也会得到修复。这样假借它去造成一种目的实现了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心理状态叫做情感代偿。老年人孤独心理需要通过其他的媒介来进行弥补,且老年人的情感代偿心理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譬如现在许多老年人喜欢摆弄琴棋书画、跳跳广场舞、养养宠物等等,把全部情感精力投入到兴趣爱好中去,这是一种代偿行为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现。设计师需要尊重和满足他们这种特殊的情感诉求,通过产品传达丰富的情感体验,提供情感上的依托,弥补老年人生活上的孤独感。

老年人玩具在中国尚处在发展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在其辅助治疗的应用上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科学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国家和社会应从各个角度对老年人进行关注和重视,目前在设计领域,基于老年人生理需求方面的日常用品和医疗保健产品做研究比较多,而对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产品研究则不够深入,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已经变成各种消费产品不可忽视的潜在客户,他们需要关怀和照顾,更渴望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设计师要在深入研究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切实关怀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如何让他们由原来的“安度晚年”向“欢度晚年”转变是社会的义务,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

[1]马素红.在校硕士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任佳盈.玩具介入改善老年人孤独心理可能性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3]刘巧,靳桂芳.从老年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玩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16):016.

[4]陈汗青.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刘丹丹,曹巨江,孟亚.基于老年人特征的玩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2):15.

[6]李晔,宗明明.老年人玩具安全性设计[j].大众文艺,2010(15):151.

[8]郭佳逸.浅析老年用产品设计中情感代偿心理的引入[j].科技资讯,2009(7):225.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本文就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建筑与人的心理关系为例,探讨了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应在建筑设计中遵循环境心理学手法,以达到预期效果。

建筑设计;心理学;人。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本文就以空间、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记忆为切入点对大教东4进行分析。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而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感受大教东4的各种感官上,笔者表现出的是一种纠结的体验。一方面,圆滑木质的课桌在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以舒适、适宜从事思考和伏案的笔头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窄长的桌面视觉体验,又给笔者一种不利于正常的上课作业活动的感觉。具体而言,就是桌面的宽度不利于课本、笔记本、文具等上课必备工具的正常摆放,且每人间隔的宽度不利于字迹书写。为此,笔者对此桌面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长度较长,视觉对比显得宽度窄;其二,桌面采用连成一排而非个体的独立方式,给笔者一种私人领地受到侵占的感觉。故会有空间不利于正常上课作业的感觉。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学习不被干扰或妨碍的心理范围。人类学家赫尔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进行区分。而根据实地考察了解到,相邻座位的人际距离在450mm之内,这样的人际距离给人领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觉。而工作间正常作业的桌面宽度的尺度标准为400~500mm,大教东4的桌面设计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业尺度。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落实到具体建议而言,笔者想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在距离远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两人之间间隔一个空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便于上课正常的作业活动,达到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学上则减少采用大教东4作为大课的上课场所选择。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师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欲望,但现实中,讲台与学生的座位达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现实条件,一方面,尽量摈弃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讲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尽可能多的人为互动。

光与影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和强烈的。对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但是其他知觉可以感受到视觉看不到的光线。为此,笔者查阅光影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人们为了能够清晰地思考,对光影的感知依赖天气的明暗变化和锐利的视觉。思考通常与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视线结合在一起。没有变化的明亮光线,如同均质和没有变化的空间,它削弱了存在的体验,抹去了场所的感觉,使想象变得迟钝。人的眼睛更适合微弱的光线,而非强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线似乎仅是数量问题,窗户也失去了中介和调节、关闭与开放、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阴影与光线这种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线,皮肤也是感受阳光的重要器官,大教东4的玻璃顶盖设计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会使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炉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为教室的高温区。就小环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内作业活动。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适合思考的光线而言,大教东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顶盖设计,晴天有强烈的阳光照射,一方面光线不适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户设计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更是剥夺了建筑的亲切和私密性,在没有窗帘遮挡的情况下,使得教室的环境给人一种“被迫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环境中,本质上说就是我们被迫地离开了家园”的感觉。此设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忘记了人们需要暗光的事实,忽略了微光可以给予人安详的气氛。对于光影设计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议改造顶盖的玻璃设计,即将玻璃换成不透光材质,解决阳光照射带来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光源强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视觉的中心,会提升焦点和注意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其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种记忆形式。蓝色给人忧郁的感觉,而蓝白相间又唤起了笔者对医院的记忆。蓝白相间的病号服,白色的床单,蓝色口罩的医生,治疗室玻璃治疗室内的蓝色窗帘。人们具有记忆和想象场所的内在能力。感知、记忆和想象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蓝色窗帘和医院相互联系的想象在笔者的脑海种则不断地交织,产生强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医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活力,使环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墙黑板的冷漠感。色彩作为一种环境语言,以一种信号的形态出现,对不同教室、不同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教室环境的疏离感,色彩能够在复杂的教学空间中独辟蹊径,给学生提出现代教室的明确结构,从混乱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对此,笔者调查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工厂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厂式灰色系”不免给人整齐划一,统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延伸。木质的黄色与浅绿色的搭配则可以满足冷静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维考量。因此,建议窗帘的颜色选择浅黄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墙壁刷成浅绿色。

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北区教学楼大教东4这一小环境,笔者感受到的是知觉体验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这种纠结的体验将建筑和空间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觉,令笔者感受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心理学细节是微小却重要的。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

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

(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四、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在于确定产品的“正式品质”。所谓正式品质,除了产品外形和表面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获得一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满意的整体。工业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如我们熟悉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都包括在工业设计的范围内。本文要论述的重点是工业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能够服务的领域包括小到茶杯大到宇宙飞船的广阔范围。工业设计的伟大导师哈勃特·瑞德把实用物品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功能结构造型;第二阶段改进功能结构造型以达到最大的效率;第三阶段重新改进功能结构造型使其趋于自由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这实际上说明了人类对产品物理、生理功能的追求,必将上升为对实现社会、心理功能的追求,现代消费观越来越关注人,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仅要求获得产品的物质功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其内容包括:消费者如何解读设计信息,消费者认识物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程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特征,不同特征的人群对色彩和形态的偏好;各个国家的设计特色,结合这个国家或民族心理特征的综合分析;如何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产品设计分析,以及消费者在决策、购买过程中由产品设计决定的各种因素等,内容十分丰富。

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实际上还应该包括对设计师心理的研究,这是指以设计师的培养和发展为主题,对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思维的训练。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设计师一向以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不易被管理而著称,通过对设计师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有目的地对设计师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促进设计师以良好的心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行设计,并与客户和消费者有效地沟通,敏锐地感知市场信息,了解消费动态。设计师心理学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过去从未有与此相关的专门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群体心理学是要理解和解释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别人实际的、想象的或者暗示的存在的影响。这些群体的组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不同民族的心理学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学研究、不同年龄的心理学研究、不同性别的心理学研究等,这些研究的成果都可以给产品设计以有效的指导。

遗传赋予每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人以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某一个种族的气质。这一民族气质是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长期共同积淀的结果,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人们的内心也正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但不管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如何演变,人们仍保持着强烈的对民族身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设计中的抽象形式要素,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它们是民族心理文化积淀的直感形式、符号形式,它们的生成,经历了一个积淀的过程,尽管最后形成的形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其生成和作用的基础仍然是和民族文化心理相联系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购买习惯等,而这些因素对产品的设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的选择等,有重要的长期指导作用。发达国家以及国际著名企业集团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以便因地制宜地推广其产品及服务。

虽然每个民族有其稳定的民族气质,不过,当这些个体中的一部分人为了某个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时,仅仅从他们聚在一起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除了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他们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时与整体特征颇为不同。因此同一个民族的大众,又因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性别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群体在思想、信念、价值标准、消费观念等方面相互影响,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方式必然受到其所属群体的影响与制约。产品设计中,在进行市场细分时,需要深入到消费者生活形态和消费心理层面上,对消费者进行分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性别、年龄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产品设计,选择的标准必然有很大差异。比如中国的13亿消费者中有一半是女性,目前大多数女性拥有经济上的独立性,而很多家庭用品甚至男士用品的采购权都掌握在女性手中,就可想而知女性的消费潜力了。所以现阶段对女性消费者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十分必要。

上述这些心理学方向的研究以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需求分析阶段,分析产品在某一特定市场的可行性,确定产品的目标客户,研究目标客户在产品选择和使用方面的心理特点,为进行更细一步的产品设计,为选择可行的产品营销方式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个好的产品外观造型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点:满足产品功能结构要求,保证使用安全;造型美观,符合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与同类产品有明显不同;产品造型与产品使用环境协调一致;无论档次定位如何都应令使用者感到物有所值。

人们对产品的感知是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五种感官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视觉通过光,可以感知到产品的尺寸、距离、颜色、运动和材质纹理等信息,在人的感知系统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大约占90%左右,视知觉理论有长期的研究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感觉外部世界时,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即外部事物总会带给人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而这些心理体验往往又与一定的审美体验相联系。人们最容易通过视觉感知到产品外观造型的形态、材质和颜色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也最容易唤起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产品的形态对人的心理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种:动态、力度、体量。

“心理力”所产生的运动的倾向使人产生运动的心理感受,称之为动感。动感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到的,如当形体偏离平衡位置时产生动感,曲线、曲面因本身具有一种流动性而产生动感。不同的产品需要有不同的动感要求,通常与运动相关的产品如汽车、快艇等需要通过造型体现它的速度与运动感,而其它一些产品如汽车的内部装饰、家具则应该运用造型减少运动感,让使用者有稳定、安全的感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长期受重力、弹力、张力等不同性质的力的影响,对于许多现象产生力的感觉。物体的动感、尺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都会有力的感觉,如一根弯曲的弧线会让我们联想起弹力,由大到小的空间给我们以压力等。在物理量的作用下,我们可以感受到物理量的存在。同样,人们在“心理力”的作用下,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产生“心理量”的感受,这就使在物理上体量相同的物体给人不同的体量感觉。如我们会觉得四壁涂成白色的房间比涂成黑色的同样大小的房间更开阔。

同样造型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材质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木质的温暖、朴素;金属的冰冷、充满现代感;塑料的轻便、廉价、前卫。不同的材质除了给人视觉上的不同感受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触觉感受。

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色彩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理想,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后才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色彩心理往往受到年龄、经历、性格、情绪、民族、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同样是红色,司机可能首先会联想到红灯,外科医生可能首先会联想到鲜血,一个刚刚吃过西瓜的儿童首先会联想到甜甜的西瓜。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儿童大多都喜欢鲜艳的纯色,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喜欢清洁的白色,绿色总是象征着生命、丰收、乡村生活,人们在烦躁时往往喜欢冷色调的环境等。心理感受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欧洲国家往往用低沉的黑色哀悼亡者,而中国用白色来祭奠亡人,这时的白色有愿亡灵升天享乐的意思。同样是黄色,伊斯兰教认为是死亡的颜色,佛教却用做僧衣,把金黄视作超俗,基督教则认为黄色是叛徒衣服的颜色。

消费者在商品选购中的理性比较并不能压抑视知觉判断力对消费意图的积极影响,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中,正是人们的自觉判断力主导着人们的理性选择,直观的审美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其它因素,这就是消费者在选购时受其主导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很明显具有直觉的心理感受的意味。消费者之所以往往对潜意识中的第一选择情有独钟,正因为它是以直觉的、理性所无法达到的情感层次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设计师全部工作的目的正是在于建立起这种直觉层次上的情感共鸣,以建立理性桥梁的基础。

无论产品设计如何精美,科技含量如何高,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仍是方便人的使用。所谓人机界面是指产品或具有确定功能的某一系统与使用者进行信息交换的部分组成,再简单的产品也需要使用者的正确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为了确保产品使用的方便性,设计师就必须认真研究人在知觉、认知、操作行动方面的心理特性。知觉指的是心理学的高级认知过程,涉及到对感觉对象含义的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经验、记忆和判断是怎样起作用的。心理学家发现需要、动机和心理设定会对知觉产生影响。认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思维和理解,通俗地讲是指人怎样通过思维把一件事情搞清楚。认知心理学发现,我们的许多动机和情绪会受到思维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起源于思维,人类和高等动物经常是因为心理需要而产生动机的,而并不总是由生理需要产生的。受大脑思维控制,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叫行动,用户操作产品的行动叫操作行动。

用户操作使用一个产品往往需要5个心理过程:

1.意图:首先用户要形成操作意图,通过知觉发现信息,通过思考确定一个操作使用意图。如:用户对一款新手机很好奇,想试一下它的各方面性能,这就产生了试操作的意图。

2.计划:意向确定后行动者就会根据目的,观察外界具备的条件,开始计划行动过程。用户通过观察手机上的按键,根据自己有关电子产品和手机操作的经验和知识,猜测手机每一按键相对应的功能,根据需要选择按键,做好手机操作的行动计划。

3.动作实施: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始实施操作过程。此时,用户按照预想操作按钮,开始实施操作。

4.感知:用户在进行操作后,会留心观察和体会,努力感知操作前后发生的所有变化。手机操作用户会观察手机屏幕显示的变化以及其所发出的提示音,感知操作的结果。

5.认知:用户把得到的操作反馈信息进行解释,理解它与自己预期结果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步如何操作。手机用户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选择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按钮。

现代人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产品所包围,因此,用户希望从产品外观上很容易发现使用目的、操作方式,希望很容易了解操作过程,并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操作反馈信息,同时又要保证在用户误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用户安全,保证产品不被损坏。在进行产品用户界面设计时,就要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使用者的心理特性,分析可能的操作心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诸如产品造型本身的暗示信息、操作按钮位置排布、提示信息显示方式等用户界面的设计。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产品设计的所有实践与研究都必须围绕着人——用户这个中心进行,对人需求的满足的重点又从生理上逐步转移到了心理上,所以对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心理学因素研究十分重要。而国内无论是设计实践领域还是设计教育领域对此的重视都还不够,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普通儿童心理学论文

自从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个老师都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改革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那么要怎样来评价好一堂美术课呢?《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结构要严谨、合理、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合作和交流。通过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引导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只是我们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表面认识,那么怎样才能使评价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为学生发展服务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绘画需要一定的天赋,在每一个班级中,我们总能发现一部分绘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绘画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称赞和肯定,逐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对绘画的热情。对于这些孩子,就需要老师适当地运用一些鼓励性评价。我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个学生,每次完成作业以后,他从来不会自觉地交给我批,有时甚至还会偷偷地藏起来、带回家。一开始我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次查作业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他就分外留意起来,闲聊中问他为什么不来批作业,他说是因为自己画得不好,不想给老师和同学看到。后来,在美术课上,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他的每一幅画我都会找出一、两个闪光点,加以鼓励性的评价。有时是“线条勾得比上一次流畅多了!”有时是“画面色彩太丰富了,真棒!”有时也许他的画并没有那么好,但我在鼓励式评价时会夸大他的优点,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快乐。从此以后,我发觉他有了很明显的改变:画画越来越认真,而且每次都是争取在第一时间拿给我看,上课时发言也很积极,越来越有自信了。我知道了,原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那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成为一场滋润学生心灵的春雨,也可以成为一缕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不仅绘画能力薄弱的孩子需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在运用美术教学评价鼓励学生时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评价,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果长期而又单一地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失去了作用。所以,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动作来评价、鼓励学生。比如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激励的抚摸,一个竖起拇指……都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赞赏,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一些物质的鼓励也可以提高学生做事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信心。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树立信心,但一味的鼓励会让孩子从自信发展成自负,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什么都对,再也听不进任何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褒贬有度的评价,对良好表现做出肯定,也对他们的不足给出善意的指导。在一次小学美术《吃虫草》的课堂上,我给学生看了几个毛毡苔、捕蝇草、瓶子草捕捉虫子的影像片段,并让他们说说看完以后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说:“吃虫草的形状都很奇怪。”有些说:“它们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一个学生却大声地说:“这些草真可怕!”还很得意的样子。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应该如何评价呢?在新课的教学中,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如果放任那个学生发挥“个性”,对他回答加以肯定说:“有点道理。”那么教师想要带给学生的审美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会导致学生“美丑不分”,严重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无序和学习的低效,甚至会造成课堂的失控。所以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而是换一种方法:“是啊,老师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后来又喜欢上了这些奇特的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吃虫草的`世界,来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我想,你的想法也许也会改变……”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又巧妙地把认知差异转化成问题的情境,成为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真正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识、意向、趣味上的差异,审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审美分歧。这时就需要我们立足在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前提下,谨慎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说在一次美术课堂上,一个学生兴冲冲来交作业,喜滋滋地问:“老师,你看我画得怎样?”老师一看,未曾言语,随手拿起笔,在作业纸上唰唰地添了几笔,对学生说:“这样要好一点。”没有想到学生很不高兴,回到座位就把作业纸丢进了废纸篓。新课程要求教育的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了解自己学生的习惯、爱好和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审美倾向,对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更要谨慎地运用评价,才能有指导性和有说服力。本案例中的老师可以首先聆听学生的诉说,找出他喜滋滋的原因,先在某些方面肯定他,再有目的地通过恰当、中肯的评价来调整、补充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在美术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评价技巧,把握好评价的时间、掌握好评价的方式,适时、适度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我还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实践、思考和认识。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普通心理学思维。

论文。

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前言。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在于确定产品的“正式品质”。所谓正式品质,除了产品外形和表面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获得一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满意的整体。工业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如我们熟悉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都包括在工业设计的范围内。本文要论述的重点是工业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能够服务的领域包括小到茶杯大到宇宙飞船的广阔范围。工业设计的伟大导师哈勃特·瑞德把实用物品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功能结构造型;第二阶段改进功能结构造型以达到最大的效率;第三阶段重新改进功能结构造型使其趋于自由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这实际上说明了人类对产品物理、生理功能的追求,必将上升为对实现社会、心理功能的追求,现代消费观越来越关注人,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仅要求获得产品的物质功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其内容包括:消费者如何解读设计信息,消费者认识物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程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特征,不同特征的人群对色彩和形态的偏好;各个国家的设计特色,结合这个国家或民族心理特征的综合分析;如何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产品设计分析,以及消费者在决策、购买过程中由产品设计决定的各种因素等,内容十分丰富。

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实际上还应该包括对设计师心理的研究,这是指以设计师的培养和发展为主题,对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思维的训练。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设计师一向以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不易被管理而著称,通过对设计师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有目的地对设计师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促进设计师以良好的心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行设计,并与客户和消费者有效地沟通,敏锐地感知市场信息,了解消费动态。设计师心理学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过去从未有与此相关的专门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产品设计战略方针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群体心理学是要理解和解释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别人实际的、想象的或者暗示的存在的影响。这些群体的组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不同民族的心理学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学研究、不同年龄的心理学研究、不同性别的心理学研究等,这些研究的成果都可以给产品设计以有效的指导。

遗传赋予每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人以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某一个种族的气质。这一民族气质是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长期共同积淀的结果,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人们的内心也正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但不管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如何演变,人们仍保持着强烈的对民族身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设计中的抽象形式要素,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它们是民族心理文化积淀的直感形式、符号形式,它们的生成,经历了一个积淀的过程,尽管最后形成的形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其生成和作用的基础仍然是和民族文化心理相联系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购买习惯等,而这些因素对产品的设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的选择等,有重要的长期指导作用。发达国家以及国际著名企业集团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以便因地制宜地推广其产品及服务。

虽然每个民族有其稳定的民族气质,不过,当这些个体中的一部分人为了某个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时,仅仅从他们聚在一起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除了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他们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时与整体特征颇为不同。因此同一个民族的大众,又因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性别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群体在思想、信念、价值标准、消费观念等方面相互影响,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方式必然受到其所属群体的影响与制约。产品设计中,在进行市场细分时,需要深入到消费者生活形态和消费心理层面上,对消费者进行分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性别、年龄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产品设计,选择的标准必然有很大差异。比如中国的13亿消费者中有一半是女性,目前大多数女性拥有经济上的独立性,而很多家庭用品甚至男士用品的采购权都掌握在女性手中,就可想而知女性的消费潜力了。所以现阶段对女性消费者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十分必要。

上述这些心理学方向的研究以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需求分析阶段,分析产品在某一特定市场的可行性,确定产品的目标客户,研究目标客户在产品选择和使用方面的心理特点,为进行更细一步的产品设计,为选择可行的产品营销方式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影响产品外观造型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一个好的产品外观造型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点:满足产品功能结构要求,保证使用安全;造型美观,符合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与同类产品有明显不同;产品造型与产品使用环境协调一致;无论档次定位如何都应令使用者感到物有所值。

人们对产品的感知是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五种感官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视觉通过光,可以感知到产品的尺寸、距离、颜色、运动和材质纹理等信息,在人的感知系统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大约占90%左右,视知觉理论有长期的研究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感觉外部世界时,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即外部事物总会带给人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而这些心理体验往往又与一定的审美体验相联系。人们最容易通过视觉感知到产品外观造型的形态、材质和颜色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也最容易唤起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产品的形态对人的心理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种:动态、力度、体量。

“心理力”所产生的运动的倾向使人产生运动的心理感受,称之为动感。动感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到的,如当形体偏离平衡位置时产生动感,曲线、曲面因本身具有一种流动性而产生动感。不同的产品需要有不同的动感要求,通常与运动相关的产品如汽车、快艇等需要通过造型体现它的速度与运动感,而其它一些产品如汽车的内部装饰、家具则应该运用造型减少运动感,让使用者有稳定、安全的感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长期受重力、弹力、张力等不同性质的力的影响,对于许多现象产生力的感觉。物体的动感、尺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都会有力的感觉,如一根弯曲的弧线会让我们联想起弹力,由大到小的空间给我们以压力等。在物理量的作用下,我们可以感受到物理量的存在。同样,人们在“心理力”的作用下,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产生“心理量”的感受,这就使在物理上体量相同的物体给人不同的体量感觉。如我们会觉得四壁涂成白色的房间比涂成黑色的同样大小的房间更开阔。

同样造型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材质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木质的温暖、朴素;金属的冰冷、充满现代感;塑料的轻便、廉价、前卫。不同的材质除了给人视觉上的不同感受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触觉感受。

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色彩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理想,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后才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色彩心理往往受到年龄、经历、性格、情绪、民族、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同样是红色,司机可能首先会联想到红灯,外科医生可能首先会联想到鲜血,一个刚刚吃过西瓜的儿童首先会联想到甜甜的西瓜。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儿童大多都喜欢鲜艳的纯色,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喜欢清洁的白色,绿色总是象征着生命、丰收、乡村生活,人们在烦躁时往往喜欢冷色调的环境等。心理感受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欧洲国家往往用低沉的黑色哀悼亡者,而中国用白色来祭奠亡人,这时的白色有愿亡灵升天享乐的意思。同样是黄色,伊斯兰教认为是死亡的颜色,佛教却用做僧衣,把金黄视作超俗,基督教则认为黄色是叛徒衣服的颜色。

消费者在商品选购中的理性比较并不能压抑视知觉判断力对消费意图的积极影响,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中,正是人们的自觉判断力主导着人们的理性选择,直观的审美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其它因素,这就是消费者在选购时受其主导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很明显具有直觉的心理感受的意味。消费者之所以往往对潜意识中的第一选择情有独钟,正因为它是以直觉的、理性所无法达到的情感层次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设计师全部工作的目的正是在于建立起这种直觉层次上的情感共鸣,以建立理性桥梁的基础。

四、影响产品人机界面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无论产品设计如何精美,科技含量如何高,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仍是方便人的使用。所谓人机界面是指产品或具有确定功能的某一系统与使用者进行信息交换的部分组成,再简单的产品也需要使用者的正确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为了确保产品使用的方便性,设计师就必须认真研究人在知觉、认知、操作行动方面的心理特性。知觉指的是心理学的高级认知过程,涉及到对感觉对象含义的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经验、记忆和判断是怎样起作用的。心理学家发现需要、动机和心理设定会对知觉产生影响。认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思维和理解,通俗地讲是指人怎样通过思维把一件事情搞清楚。认知心理学发现,我们的许多动机和情绪会受到思维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起源于思维,人类和高等动物经常是因为心理需要而产生动机的,而并不总是由生理需要产生的。受大脑思维控制,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叫行动,用户操作产品的行动叫操作行动。

用户操作使用一个产品往往需要5个心理过程:

1.意图:首先用户要形成操作意图,通过知觉发现信息,通过思考确定一个操作使用意图。如:用户对一款新手机很好奇,想试一下它的各方面性能,这就产生了试操作的意图。

2.计划:意向确定后行动者就会根据目的,观察外界具备的条件,开始计划行动过程。用户通过观察手机上的按键,根据自己有关电子产品和手机操作的经验和知识,猜测手机每一按键相对应的功能,根据需要选择按键,做好手机操作的行动计划。

3.动作实施: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始实施操作过程。此时,用户按照预想操作按钮,开始实施操作。

4.感知:用户在进行操作后,会留心观察和体会,努力感知操作前后发生的所有变化。手机操作用户会观察手机屏幕显示的变化以及其所发出的提示音,感知操作的结果。

5.认知:用户把得到的操作反馈信息进行解释,理解它与自己预期结果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步如何操作。手机用户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选择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按钮。

现代人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产品所包围,因此,用户希望从产品外观上很容易发现使用目的、操作方式,希望很容易了解操作过程,并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操作反馈信息,同时又要保证在用户误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用户安全,保证产品不被损坏。在进行产品用户界面设计时,就要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使用者的心理特性,分析可能的操作心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诸如产品造型本身的暗示信息、操作按钮位置排布、提示信息显示方式等用户界面的设计。

五、结论。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产品设计的所有实践与研究都必须围绕着人——用户这个中心进行,对人需求的满足的重点又从生理上逐步转移到了心理上,所以对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心理学因素研究十分重要。而国内无论是设计实践领域还是设计教育领域对此的重视都还不够,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摘要:本文就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建筑与人的心理关系为例,探讨了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应在建筑设计中遵循环境心理学手法,以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建筑设计;心理学;人。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本文就以空间、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记忆为切入点对大教东4进行分析。

1空间的纠结体验——桌椅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而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感受大教东4的各种感官上,笔者表现出的是一种纠结的体验。一方面,圆滑木质的课桌在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以舒适、适宜从事思考和伏案的笔头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窄长的桌面视觉体验,又给笔者一种不利于正常的上课作业活动的感觉。具体而言,就是桌面的宽度不利于课本、笔记本、文具等上课必备工具的正常摆放,且每人间隔的宽度不利于字迹书写。为此,笔者对此桌面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长度较长,视觉对比显得宽度窄;其二,桌面采用连成一排而非个体的独立方式,给笔者一种私人领地受到侵占的感觉。故会有空间不利于正常上课作业的感觉。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学习不被干扰或妨碍的心理范围。人类学家赫尔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进行区分。而根据实地考察了解到,相邻座位的人际距离在450mm之内,这样的人际距离给人领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觉。而工作间正常作业的桌面宽度的尺度标准为400~500mm,大教东4的桌面设计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业尺度。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落实到具体建议而言,笔者想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在距离远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两人之间间隔一个空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便于上课正常的作业活动,达到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学上则减少采用大教东4作为大课的上课场所选择。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师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欲望,但现实中,讲台与学生的座位达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现实条件,一方面,尽量摈弃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讲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尽可能多的人为互动。

2光影体验——玻璃顶盖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光与影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和强烈的。对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但是其他知觉可以感受到视觉看不到的光线。为此,笔者查阅光影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人们为了能够清晰地思考,对光影的感知依赖天气的明暗变化和锐利的视觉。思考通常与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视线结合在一起。没有变化的明亮光线,如同均质和没有变化的空间,它削弱了存在的体验,抹去了场所的感觉,使想象变得迟钝。人的眼睛更适合微弱的光线,而非强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线似乎仅是数量问题,窗户也失去了中介和调节、关闭与开放、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阴影与光线这种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线,皮肤也是感受阳光的重要器官,大教东4的玻璃顶盖设计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会使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炉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为教室的高温区。就小环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内作业活动。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适合思考的光线而言,大教东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顶盖设计,晴天有强烈的阳光照射,一方面光线不适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户设计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更是剥夺了建筑的亲切和私密性,在没有窗帘遮挡的情况下,使得教室的环境给人一种“被迫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环境中,本质上说就是我们被迫地离开了家园”的感觉。此设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忘记了人们需要暗光的事实,忽略了微光可以给予人安详的气氛。对于光影设计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议改造顶盖的玻璃设计,即将玻璃换成不透光材质,解决阳光照射带来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光源强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视觉的中心,会提升焦点和注意力。

3蓝色的形象记忆——环境颜色的不合理部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其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种记忆形式。蓝色给人忧郁的感觉,而蓝白相间又唤起了笔者对医院的记忆。蓝白相间的病号服,白色的床单,蓝色口罩的医生,治疗室玻璃治疗室内的蓝色窗帘。人们具有记忆和想象场所的内在能力。感知、记忆和想象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蓝色窗帘和医院相互联系的想象在笔者的脑海种则不断地交织,产生强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医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活力,使环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墙黑板的冷漠感。色彩作为一种环境语言,以一种信号的形态出现,对不同教室、不同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教室环境的疏离感,色彩能够在复杂的教学空间中独辟蹊径,给学生提出现代教室的明确结构,从混乱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对此,笔者调查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工厂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厂式灰色系”不免给人整齐划一,统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延伸。木质的黄色与浅绿色的搭配则可以满足冷静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维考量。因此,建议窗帘的颜色选择浅黄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墙壁刷成浅绿色。

4综合的知觉与整体的体验。

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北区教学楼大教东4这一小环境,笔者感受到的是知觉体验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这种纠结的体验将建筑和空间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觉,令笔者感受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心理学细节是微小却重要的。

普通心理学论文题目

11、谈谈如何提高职业学院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12、谈谈团体指导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优劣势。

13、谈谈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关系。

14、谈谈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

15、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16、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17、浅论网络文化对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18、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19、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20、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的论文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我国管理心理学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从1978年开始,我国心理学者开始系统地引入国外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工作动机与激励理论、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决策与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但目前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极大的学科交叉性,并且二者都是以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偏重于理论解释和预测,人力资源资源管理更注重实践和事实检验。管理者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符合企业的利益追求,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对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一)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要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需要将企业价值观贯穿其中,重视管理方针的制定和实践。任用跟企业有同价值观的人,注重员工的品质、忠诚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基本的智商等。管理方针和实践是以日常注重实效的考核反衬出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定式。相同价值的人会为共同目标努力,当价值观与实践管理结合起来,企业会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才会呈现出来。

(二)指导企业进行招聘和录用。

企业在招聘中注重员工的心理资本,即个性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激情、乐观、韧性、情商、主观幸福感等心理资本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首先,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资本测量表;其次,要对招募人员进行心理资本甄别培训;再次注意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

(三)对员工进行心理学培训和开发。

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注重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是在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中,往往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的积极心态。因此,培训开发要注重员工的心理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才是实现企业培训的最大收益。

(四)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进行薪酬管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合理的薪酬制能够为企业保留和吸引大量的核心人才,员工所获得的薪酬除了各种货币性收入和实物以外,对符合业绩的员工进行福利嘉奖,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好,如果太少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过高甚至高于其自身工资则会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入进行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组织职工创新,使工作不断丰富化、多彩化,给员工带来心理的满足感;在考虑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基础上,将心理资本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报酬评价体系之中。

(五)引导企业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有设计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四个阶段组成。有效的绩效管理应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因此,制定绩效计划首先必须考虑到员工心理状态的调整与改善,工作目标应具体化,具有一定挑战性,并且可被测量和评价。这样工作目标设置能够帮助员工树立信心,建立对未来的希望。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保持畅通,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员工的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发展。进入绩效评估阶段时,绩效结果的测量应遵循的首要准则是公平原则,否则易引发员工的负面情绪。公平原则是深化绩效管理的核心,不仅设计要公平,执行要公平,考核要公平、评价也必须公平。多数心理障碍都是从不公平开始的。此外,还需要引导员工针对绩效结果作出良好的自我评价,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内因,把不足归于心理资本的不足,以激发和保持长期的自信和乐观。最终,绩效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阶段,把职务晋升、薪酬分配等绩效考核结果关联,为员工的自我提升提供环境支持,确保员工的希望不被破灭,工作激情节节高升。

(六)指引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一直是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关系。有时候,冲突和合作在劳动关系的发展中不断演化,当劳动关系双方在设计劳动利益除了矛盾时会出现博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未雨绸缪,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民主、平等协商,把一些劳动纠纷处理在萌芽中。[5]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注重双方通过协商达到共赢,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由借鉴西方的理论而来,这种借鉴而来的理论跟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一定的差距,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需要一步步进行探索,调整研究方向,否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阻碍了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以足够的重视,相对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步相对较晚,至今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即便是一些企业建立起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度很大。比如说管理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管理需要变革,而员工对于新的事物没有那么容易接受;另一方面管理变革会触碰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会阻碍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沿袭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很大程度制约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二)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岗位进行分析,获取岗位的工作信息,包括工作的内容、任职者的行为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结构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任职者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要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人才甄选和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对任职者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测试。这就要求企业首先需要有管理心理学这领域的人才,其次才是需要制定一套测试方法对任职者进行测试和配置。企业在培养或者招聘具有管理心理学领域的人才,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同时在对任职者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素质和心理进行测试分析也要比普通的招聘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企业难以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应用管理心理学工作本身的激励过程中,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效果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任务的重要性和工作的自主性等,应用这种激励能使员工感到与物质激励不同的效果。实际中要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需要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保证员工完成任务的流畅性。通常作为企业的基层员工,企业不可能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这就削弱了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性,导致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四)忽视企业基本的沟通问题。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上层领导一味的关注着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效果,往往会忽视上下级之间最基本的沟通问题。企业不同的部门之间本身在沟通方面就存在着难度,企业如果只是关注每个员工的任职情况能否匹配,就会忽视其在每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问题。无论是垂直式管理还是水平式的管理,企业中都存在着上下级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影响着企业的.等级制度,往往企业中的等级制度越严格,其阻碍管理心理学应用的力度更大。

(五)企业人才结构教育的反作用。

根据企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人才结构的培训教育作用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人才结构也具有反作用。让个性互补的员工配合工作,会使个体在相互地学习中优势互补,可能也会使相互间消极的态度影响对方。人才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次就能达到最优的结果,当再次调整企业的人才结构中,可能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产生不被企业认同的心理,给企业的人才结构教育带来相反的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的结果才会得到每一个员工的认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

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从不同角度来看,激励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但高薪并不能真正留住人才,关键是企业能否提供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精神激励也需要重视,它能使职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稳定人心和维持用人关系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人才资源流动性大而造成的一系列难以管理的现象发生。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强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并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通过员工的积极性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增强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建立一套聘用、选用、提拔、优化人才的办法及相应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福利待遇制度,完善的激励机制,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从而打破原有以奖励核心和高端人才为主的激励制度,以便将全部员工纳入激励制度下,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激励模式。为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引入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探寻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方法,是企业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管理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结合,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将管理心理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可以促进员工对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提高其专业化知识。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员工培训制度。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一套内容丰富、灵活应变的培训信息系统,汇集培训所需的信息;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具体目标、内容、办法和步骤;同时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培训的沟通,让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更加高效快捷;最后是对整个培训进行效果评估,以便于进行下一轮的培训。另一方面是要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多层次的培训,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只有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才能提高培训的水平。

(三)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1.员工参与决策。

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决策,让员工知道工作的完整进程,保证员工对企业每一决策的知情权。最重要的是企业组织内部要建立强健的机制,把每一个员工拉入到决策制定过程之中来,让员工人人都参与决策,人人拥有决策的权力。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2.适当下放权力给员工。

现代企业是由多个部门或团队组成,适当的下放权力给员工,把完整的任务交给部门或团队执行,这样既能使员工体验工作完整性的同时还可发挥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感到任务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能增强员工自身的认同感,激发人才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

(四)构建企业沟通的平台。

1.改善企业沟通的环境。

目前需要改革的是由公司领导层下达命令,下属被动接收的单向沟通模式。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组织架构,形成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因此,必须改善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刊物、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各种信息能够在企业内畅通,使有关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并得以进一步解决。

2.建立企业沟通的平台。

企业同时要为员工提供交流的平台,员工可以在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注重与员工沟通感情。给员工表达自己心声和想法的机会,让他们发泄心中的烦躁和不满情绪,管理者理性听取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这样不仅使下属情感得到了宣泄,还能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同时,管理者还可从员工的见解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另外,管理者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一切可以与员工沟通的机会,在重大节日或生日时,给员工送出礼物或祝福,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怀,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五)重视企业的才结构和教育工作。

1.深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知识型人才市场的进展与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发育,随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资本价值与其接近或接轨,提倡员工多岗位实践,通过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中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多通道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知识技术骨干型人才,尊重其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鼓励和提倡他们向交叉专业、边缘化专业、甚至跨专业岗位实践发展,从而促进其挑战性、创新性进一步发展。深化企业的人员结构,使企业的人员作用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2.做好人才结构调整的安抚工作。

企业要做好人才结构的调整工作,避免员工消极态度的产生,一方面先要建立完善的人力结构调整机制,做好初次的人才结构调整工作,避免再次人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再次人才结构调整中的安抚工作,避免员工出现挫败感和消极心理。因此,企业要了解企业内部的岗位特点,善于整合内部资源,使人才结构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意识的提升,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儿童家具作为学前儿童的日常必备物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旨在论述发展心理学在学前儿童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具设计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研究人类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并究其内在的原因。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既被视为发展心理学的前身,也是公认有关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此后,欧美一些心理学家纷纷开始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儿童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随着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发展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家具设计便是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学龄前儿童”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年龄阶段在3-6岁,处于童年早期[1]。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时期,无论是从成长的内容还是成长的心理特征来看,都呈现出本阶段特有的特点。

1.1认知的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儿童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1-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并指出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该阶段儿童在认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显著特征的影响,更多靠物体的形态去感知与判断事物。由于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随时转换注意的目标,对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对其成年后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差异。鉴于此,从小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个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组合[2]。随着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维的提升,该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渐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考问题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开始想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然而,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个性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前儿童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儿童今后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3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表达方式同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际交往作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愿意选择可靠的游戏伙伴作朋友。另外,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好的游戏不单单有趣好玩,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如何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某些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是该阶段儿童学习以及与同伴互动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进其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儿童家具”是指适应0-18岁的儿童身心特征,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为儿童提供坐、卧及储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类器具[3]。学前儿童家具主要包括儿童床、学习桌、儿童座椅以及储物柜等。有调查显示,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儿童而言,其学习、娱乐、休息等活动与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儿童家具适合与否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儿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儿童休息与储物。

满足儿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儿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学前儿童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休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学习[5]。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储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儿童物品多且杂乱,房间里随处乱扔玩具是常见现象,将儿童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敞、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2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对于家庭事务,他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收纳任务。例如,儿童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寻找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归类收纳自己的物品,使儿童较早就有独立的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2.3寓教于乐。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该阶段的儿童往往通过游戏来慢慢感知世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人际社交、认知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儿童家具在满足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中提高儿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参与性并从中学习新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4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彼此的沟通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许多知识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儿童家具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进行合理收纳,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长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让孩子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发展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现已逐渐转向应用领域方向。设计师通过不断探索,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家具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中融入游戏性、益智性等各种元素,深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3.1儿童衣帽架。

该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设计师埃莱娜设计。它是由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头柜,挂钩和洗衣篮组成。首先,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将衣帽架的挂钩处设计成动物的眼睛,看起来乖巧可爱,使儿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纳上,使他们养成了从小收纳衣物的好习惯。其次,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别给家长和学前儿童使用,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感情(见图1)。

3.2儿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麦儿童家具品牌芙莱莎(flexa)公司设计的儿童滑梯床,把家具产品造型和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计师将学前儿童喜爱玩滑梯的特点融入儿童床的设计中,深得儿童喜爱。此外,考虑到学前儿童爱玩捉迷藏,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设计师还将帐篷元素与儿童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睡眠时间也充满乐趣。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的家具都采用圆角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见图2)。

3.3儿童椅。

儿童椅由家居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主体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组成,此外,还包括婴儿床体、座椅支撑架与脚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将主体模块与不同零部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使用。例如,将靠背椅与婴儿床体组合,它可成为一款幼儿助行器;把靠背椅与脚踏板组合又变为一把儿童高脚椅。该产品解决了父母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具设计(见图3)。

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儿童家具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家具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并列举儿童家具设计的优秀案例来阐述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师从中提取符合儿童成长变化所需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儿童家具,让产品更好地为儿童用户服务。

[1]侯涛.从发展的角度探析儿童娱乐产品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4。

[2]刘博文.儿童家具可成长性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2。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由于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因此在追究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追求。色彩设计能够对于大众的感官因素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色彩心理学和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提升,让艺术设计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艺术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引用和配合,实践环节中巧妙的进行色彩调节,发挥色彩搭配技巧,将其和心理学有效结合,才能够满足当下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需求。

早期的时候,色彩指源自自然界中的光,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物体表面光的发射。分析日光发现,其包括很多不可见以及可见波长的光,在日光的照射下,三棱镜会反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线,直接体现出对应的色谱,人类眼睛能够直接看到的七种颜色,具体包括紫色、靛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生活环境中所能够直接性接触到的色彩受到色彩的色相以及色彩的亮度两个方面影响,色彩的亮度强弱关键在于日光的强度以及物体自身具备的反射能力,物体表面上接受到的光照如果较强,那么对应的色彩就较为明亮,如果接受的光照弱,那么亮度较差,光的类型对于色相产生影响,详细分析来说需要看物体反射出来的波长,可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由于色彩的装点变得更加的美观和多样化。

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关键内容是分析色彩对于人类心理造成的影响,经过科学的判定和分析处理,有效的控制和避免色彩对于人类产生的不利作用影响,缓解人类的心理冲击。每一个个体的性格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直接性的反馈出来,从颜色方面能够间接判定人的性格,具有大致的把握,未来想要加强研究水平需要关注色彩的角度。目前,色彩心理学已经逐渐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包括商家利用颜色搭配,提升产品的视觉效果,促进销售量的增长。很多的发达国家对于色彩心理学已经具有较为透彻的研究,欧美已经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色彩理论体系。此外色彩对于人类的情绪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好的色彩搭配和控制能带给不同主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医疗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人类自身主观体验不同,将色彩划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从色彩自身方面来说其不具备温度变化,冷暖区分主要是主体在和色彩发生接触后所产生的不同感受,例如常见的色彩反馈效果,出现大面积蓝色时容易联想到大海,带给主体清凉的感受,其被划分为冷色调中,橙色以及红色的出现,会让人类感觉到太阳以及火,具有暖的反馈,因此被划分为暖色调,此外冷暖色还会被明度的高低所影响,明度较高会给人一种冷的感受,低的明度让人感觉温暖舒适。一般状况下,艺术设计要根据气候的改变结合冷暖色的搭配,适当调整室内环境以及着装的颜色变化,最终让自身感觉到舒适。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背景作用影响下,色彩的冷暖感受具有不同体验。

公共环境设计环节中,通常会将室内的装饰和色彩有效搭配,例如很多的快餐店会大量的使用红色或橙色,提升人的温暖感受,此外由于很多的食物原材料是红色以及橙色,利用这两种色彩能够带给应用者良好的心理体验,让人的精神感觉愉悦放松,帮助吸引更多的人员;商品展示以及陈列方式的变化,会让销量发生改变,产品设计环节中会利用色彩影响进行搭配,选择最吸引消费者的搭配形式。办公环境中过多的应用白色空间,会加大人员的眼睛负荷,为解决该种状况可以应用冷色系的其余颜色代替。机械化作业的工厂内部如果没有任何颜色的装饰会给工人疲劳的感觉,工作效率降低同时容易引发事故,因此可以将墙壁改造成粉色;传统医院的墙壁大部分是白色,工作人员的`服装大部分也是白色,这种颜色会让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加,过去出现的白衣高血压状况正是色彩对于人类影响的最直接性体现,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医院将内部的墙壁粉刷成淡粉色或是奶油色,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色彩设计还会对于公共交通产生影响,交通信号灯的色彩能够直接性影响驾驶人员的判断性,结合光学的基本原理,红色光能够产生最长的波长,所以在应用中传播的距离最长,更加吸引人员的注意力,因此红色作为禁止通行的信号指示颜色,绿色和红色能够产生鲜明的对比,能够轻易的被人类眼睛所分辨出来,能够直接性的表达出信号意义。路面的颜色大部分为黑色或灰色,这是由于该颜色能够让驾驶人员感觉镇静,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的处于该种颜色影响下,交通事故出现的概率增加,因此大城市中逐渐的增加彩色路面的比例,刺激开车人员的神经系统,提升注意力。车辆本体的颜色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蓝色和绿色属于后退色系,车辆行驶中会给人一种较远距离的感受,因此出现追尾的概率较高,红色、黄色提升行人以及其余驾驶人员的注意程度,特别是天气状况不良的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在夜间以及天气状况较差的时候,部分的弱势群体需要借助色彩优势,降低出现事故的概率。

总而言之,色彩直接性的给人视觉感受,进一步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目前色彩心理学在设计以及生活中的应用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的应用其中的原理,结合人类多种感官实际体验,进行突破性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为了提高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本文从分析当前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入手,阐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的新途径,目的是突破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病救人的消极模式,转向积极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培养学员的优秀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到每一名学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消防院校作为向全国基层消防部队输送优秀指挥人才的院校和主力军,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一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地方高校一样,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工作任务主要定位在如何减少学员的心理疾病和矫正学员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解决了少数学员的心理问题,但忽视了大多数学员的心理发展需求。当前,消防院校学员进入学校学习后,虽然生活模式趋于简单轻松,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学员入学前火场战斗经历对其心理冲击大,导致学员心理素质偏低,加之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等诸多原因,决定了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开阔教学视野,创新研究理念,合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逐渐转变为引导学员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每一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助其成长。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展开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的疾病和缺陷,忽视了人的潜能和活力。所以积极心理学注重对激发人的潜能和心理机能的规律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探寻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挖掘人的潜力和优势,主动引导和提升人的自尊自信。积极心理学主要注重三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侧重于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进行研究,强调人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的生活。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发展研究。三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主要任务在于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地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员完善人格品质,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激发学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压力时的应变能力,将为消防院校培养更加优秀的消防人才,为基层消防部队输送能力更加全面,素质更加过硬的指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员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学员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就健全和完善学员心理品质方面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1、增强学员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和智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变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此外,积极心理学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员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接受并满意过去的良好心态。2、塑造学员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认为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塑造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勇敢、热情、主动地探索,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3、创建积极的校园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1]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为学员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环境熏陶学员品质,让氛围陶冶学员的情操,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

积极心理学为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消防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对推动消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向积极方向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1、建设积极的校园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整体的积极氛围对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挥能动性至关重要。而对于消防院校这样军校性质的学校来说,由于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失去了作为学生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所以很难让学员体验到幸福、满足的感受。作为学校,应该广泛听取在校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在校园提供各种平台,鼓励学员走出宿舍,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让学员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此外,干部作为学员在校学习的导师和领路人,要勇于突破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充分体现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放开束缚,体验大学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消防院校的校园才能恢复大学应有的那份活跃和朝气,才能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系统做支撑,更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消防院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全校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也是这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消防学校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没有符合标准的咨询室,供心理辅导的团体咨询场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器材等,使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同时,应该尽快完善消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让软件和硬件共同搭建起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3、增加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途径。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员的自我体验,使学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美国,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幸福课”,它主张在学生参加学习和体验活动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感。在消防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和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而是要依托原有成果,转变以往以消极心理教育模式一头重的现状,将心理教育的重心均衡到怎样减少和预防学员的心理问题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两个方面,并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和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等形式,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其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感受。4、融入积极的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成为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每年新学员入学后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经成为每年的惯例工作。虽然这项工作很好地帮助学校筛选出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员,但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过于急促,给学员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于新学员,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的适应,集训的艰苦,都给他们带来一定不适感。特别是那些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学员,本身就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特点,心理较为封闭,同时带有恐惧、焦虑和排斥感,若在心理健康测查之后马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势必会给其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学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最终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其现有的不良心理问题,还会加重其心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此时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心理干预就比较恰当,即不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而是在大环境下,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或是团体辅导的方式给予更多的关注,围绕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员在没有压力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辅导,在解决其不良心理问题的同时,维护学员的自尊,提高学员的自信,增强学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才能真正达到测查预防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儿童的心理也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性,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部分。现如今,社会如此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单单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远不够。所谓劳逸结合,如何在游乐场中也能给孩子在玩乐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在设计游乐场时,参考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更符合当代儿童健康生活理念的游乐场。儿童游乐场的设计,结合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会在游乐设施、游乐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设计出理想的更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游乐场所。

儿童心理学;游乐场;设计。

如今,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生活,已然成为时代的焦点。祖国将来的发展,也要靠新一代的努力,而儿童时期的生活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的看管、学校的教育之外,娱乐项目必不可少。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其实不仅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影响,更多的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儿童更多的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愉快的氛围中摸索未来,逐渐形成完整的性格,而游乐场作为儿童主要的娱乐活动场所,其设计能否关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儿童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由客观的一些刺激所引起的,它一般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特征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而这个中间反应的环节称为心理活动。例如,老师通过学生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今天的课堂知识,也会通过下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已讲授的内容要点。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心理的一种表现。一般将儿童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2种。有意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去想注意的一种状态,此状态需要费一些努力才可完成。无意注意则是一种通过客观刺激所吸引来的,这个客观刺激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所感兴趣的亦或是不感兴趣的,属于一种被动的吸引来的注意,这个则不需要费神。

1.2儿童心理的发展。

经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有2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儿童在其现阶段所能够达到的某一种智力和知识方面的水平,其二是儿童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动机或是需求。儿童到了一定的年纪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开拓其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面对问题时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在参加活动和交流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感觉器官中,例如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来更好的接触信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1儿童心理学融入游乐场。

游乐场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愉快、放松、自由且敞开心扉的一个公共场所,在其中体会娱乐设施所能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也正式游乐场的设计更要将儿童心理学考虑在内的一大原因。如果将游乐场比作一个机器人,那么这个机器人能否健全的工作全要靠它的中枢线路是否完整,儿童心理学就相当于是这个机器人的中枢线路,有了它机器人才能够更好地运行。换言之,如果在设计游乐场时,考虑到儿童心理学的因素,那么这个儿童游乐场才是更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游乐场。

2.2游乐场对儿童的意义。

每当儿童在游乐场玩耍时,不仅可以玩一些游乐场内已有的游乐设施,直观地感受到玩耍时的快乐,而且在玩其它一些游戏时,可以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境中自由的分配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不同职业的体验,医生、老师、司机、厨师等,在角色体验的同时,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又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通过这种游戏来体验一些情感关系,还可以满足认知方面的欲望。在游乐场玩耍时,可以满足孩子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的实现,推动孩子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同样,在玩耍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的问题状况或者是游戏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当然在游戏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学会处理一些情绪,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的锻炼等。

综上所述,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供儿童纯娱乐的游乐场的简单设计,而是一个不仅能够提供儿童娱乐玩耍的游乐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游乐场所。儿童作为现如今社会的焦点弱势群体,对儿童的关注必不可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由此可知,儿童心理学对于游乐场的设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只有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游乐场的设计中去,才能够设计出更适合儿童娱乐玩耍的场所,才是更人性化的游乐场所。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也是提供给女性的。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幼儿在成长到3~5岁阶段,就处于一个尴尬期,没有家长的看护,又没到入学的年龄,所以幼儿园就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幼儿园在户外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内容,以及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对幼儿心理状态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到幼儿的需求,以期能够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户外空间,为幼儿创造更加舒适的幼儿园生活环境。

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幼儿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空间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尽可能的设计出幼儿需要的活动场所,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幼儿娱乐和玩耍的户外空间。主要就是由于户外空间是幼儿在园中主要的娱乐场所,也是幼儿成长阶段非常需要的娱乐内容,所以幼儿园在针对户外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倍重视。因此本文结合儿童的心理学特点,重点分析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娱乐场所。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具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孩子的幼儿期在3~6岁,这也处于幼儿成长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需要在幼儿园中学习。由此可见,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属于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幼儿园中户外空间,是幼儿园所有设施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活动都在户外设施中进行。国外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接受户外游戏是最好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同时也有心理学家表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眼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能够在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中优秀的户外设计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场地,这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园中户外空间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调查和研究显示,幼儿园生活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儿童心理学主要就是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揭示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还有心理状态以及思维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关学者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这样也能够对幼儿园的建设进行辅助,以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划分不同类型的游戏空间。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分析儿童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上看,对于游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游戏可见,儿童在幼儿园中所玩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不同的游戏方式对于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还需要重点划分游戏的种类,分区域的为幼儿提供由此场地,这也是户外活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关注特殊儿童,给予关怀。

很多幼儿园中都不可避免的会接收身体上存在残缺的幼儿,这样的幼儿不能够向别的孩子一样游戏和娱乐,同时很多孩子会对这一类特殊儿童出现排除的现象,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融入到集体中。甚至有些肢体上存在残疾的幼儿也无法加入到一些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还需要给予更好的爱护,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走出阴影。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加上比较丰富的色彩和声音,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神经,保证幼儿能够适当参与到游戏之中。

3、尊重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任务,幼儿的感觉、听觉、注意力和记忆以及思维等在这一阶段会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但是各种感官的发展依然依赖的是幼儿的身体机能是否充分敞开,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给予幼儿丰富的环境,还需要遵循幼儿的兴趣。

(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阶段,想要选择植物种类,还需要首先考虑生命力顽强,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才是靠考虑到植物的功能。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明的植物会产生比较多的兴趣。因此在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选择了比较多的植物,会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幼儿在观察植物的形态之后,也能够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力求为幼儿营造出色彩斑斓的世界,能够满足幼儿的天性和活动需求。

(2)多使用游乐器械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是幼儿阶段也是最短暂的,儿童的心灵和世界永远是最纯洁的圣地。所以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也需要保证幼儿的纯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幼儿长久发展。因此机械在孩子的游戏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向幼儿提出最新的要求,并且保证幼儿的发展水平之间能够相互符合。只要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户外活动空间都能够在根本上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但是如果户外活动仅仅限制在秋千和滑梯这种常见的娱乐设施中,幼儿很容易出现乏味的现象。因此在户外活动设计阶段,还需要尽量寻求具有挑战性和选择性的游戏器械,同时需要保证器械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甚至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长期放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中的各项设施都和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看出,幼儿成长阶段对于户外娱乐设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和玩耍,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看出,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更多的设计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户外娱乐空间。因此经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给幼儿园的户外空间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2]王玮,王喆.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6,01:9-18.

[3]刘素,齐彤,张妮妮.幼儿园户外游戏场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长春市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4:6-8.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术水平提高,食品包装已不仅仅承担着运输、保护食品的原始功能性角色,而越来越向倾向于体现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通过运用色彩心理学教育原理来剖析色彩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隐喻含义,同时针对色彩的通感效应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展开研究。

在当今消费社会、眼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食品包装作为承载食品运输、安全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以其琳琅满目、光彩夺目的色彩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

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各商家在包装设计上不断创新求变。在设计流程中,标志、文字、图形与承担了主要表现角色,设计师通过赋予不同的色彩来传达食品不同口味、不同风格,也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现代营销中色彩在包装中作为引导区分同类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市场占有率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色彩心理学是色彩通过其调性,即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变化来影响人类心理。商业色彩通过设计进行不同组合,在潜移默化中刺激人类的大脑,左右人类的心情,从而影响着购买决断。

人的心理对每种颜色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不同明度、纯度、色相的色彩结合所传达的情感不同,由于消费者受到不同的地域、性别、文化水平、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群体对色彩的感情作用的感受都有不同。再加上受众的情绪很多情况下受色彩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色彩心理学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明暗、色彩的轻松与压力、色彩的平实与富贵、色彩的内向与外向等等,这些因素主要由色彩的三要素不同组合而成,共同作用于包装的整体色调,从而影响着受众心理,而这些各异的心理往往决定着下一步的行为。

商品的包装首先要满足其功能性诉求,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损坏、变质从而用来承载和保护商品,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包装手段和设计手法多样化使人们对包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美国著名销售心理学家路易·斯·切斯金曾通过大量研究对包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们对产品的认识和感受因而被称为“沉默而极具说服力的推销员”。

成功的食品包装色彩是食品华丽的外衣,通过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强弱赋予食品品牌标志、广告语(主体文字)、主图、配文等不同风格的诠释,并结合受众的联想与约定俗成的色彩视觉习惯来达到色彩这一视觉与受众对食品味觉、嗅觉的匹配,形成良好并具个性、系列性的产品形象。

在受众的心理上,对比度、饱和度相对适中的颜色能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比如在面积较大的橱柜中长期陈列过于鲜艳或过于冷色或暖色的商品,不但起不到美化橱窗的功能,反而让顾客产生烦躁或敬而远之的想法,从而销售量大打折扣。因此,研究顾客心理,掌握食品性质,恰当地将色彩运用在包装上,从而使食品主体与色彩包装高度吻合,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

人类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由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分工完成,视觉即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象,听觉即耳朵能听到的一切声音;味觉即味蕾所感知到的一切味道;嗅觉,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香,臭。味;味觉即味道,包括苦、辣、酸、甜、咸、鲜等各种味道。触觉即触感,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冷热、滑涩、软硬、痛痒等各种触感。虽然五种感觉有各感觉器官分工明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五感通感现象,即五种感觉相互穿插,共同作用于人类大脑及行为。

色彩灵活出现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是设计师表现味觉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这一视觉手段表达食品的味觉效果,包括食品口味的浓淡,向受众传递食品相应味觉,绿色、紫色表达酸爽,橙色、黄色表达香甜、嫩脆的口感,深棕色表达巧克力、咖啡食品口味,食品色彩多选用高纯度色,色彩鲜艳,醒目的同时不易产生色彩偏差。

通过色彩心理研究,在食品包装中色彩的指示性除了表达包装的美观意义外,同时展示食品的内容及口味,通过设计元素的运用和气氛的烘托传递食品的味觉信息。

食品包装环节注重色彩的运用搭配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理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h·夏赫在其性格诊断法对色彩与性格的联系中得以阐述,即著名的“夏赫测试”。在测试中其发现:根据对事物的反应程度可以将人类分成三大类:形状-色彩反映型、色彩-形状反映型及色彩单纯反映型。所谓形状、色彩反映型人群较其他两类理性,认知事物以形状认主为主,不受情绪支配;色彩-形状反映型人群较为情绪化,认知事物多受色彩影响;最后一类色彩单纯反映型顾名思义最易受情绪左右,为色彩直接感受人群。

通过夏赫测试显示,食品包装设计中以色彩为主导的人群主要为后两种,也就是人群中的大部分,他们通过对食品包装中的色彩感知到购买行为的产生中更直接也更感性,这也是各大食品商家纷纷通过色彩鲜艳的外包装吸引手中的目的所在。

食品包装中色彩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影响。据现代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色彩能够第一时间捕捉人的注意力,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先感知的是色彩,前六秒能够捕捉到全部色彩信息的80%,被称为著名的“6秒效应”,而形体等其他因素占20%,直至数分钟后受众才能全面详细的看到所有要素。由此可见色彩更直接、迅速且容易被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直接捕捉人的注意力,并能优于文字、图形等更易被接受与消化。因此相当多企业将色彩设计看成是促销的杀手锏与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市场占有率、受众目标的重要策略。食品包装色彩通过其生动性、规范性、可延伸性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从视觉感知到心理进而影响购买决策,真正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是视觉表现的重头戏,如何将色彩恰如其分地表达合适的产品风格对于提升销售量、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帮助。掌握色彩心理,通过色彩学、设计理论知识、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准确洞悉消费者心理需求方能设计出受大众欢迎的食品包装,真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切实提升市场占有率。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从高校学生实际的社会交流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可利用场地资源紧张的现状,笔者通过前人研究和社会调查发现,食堂通过合理的布局与改善,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条件下,高校食堂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交流、缓解压力的场地。本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对食堂的设计布局以及食堂设施布局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为高校食堂设计与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不仅满足大学生的交流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能够使校园的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食堂是高校校园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学生们摄取食物、放松心身的公共场所,也是师生每天必到、互相见面的场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食堂不论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是在提升学校自身形象上都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而食堂设计与布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影响力。但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十分重视,固然学校应该看重教学方面的问题,但是高校配套的生活设施一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环境心理是研究环境与人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都在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设计和布局,从而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生理与心理的需求。[1][3]笔者结合前人对高校食堂的研究分析,从环境心理学理论切入,对高校食堂所具备的社交功能做进一步分析,一方面,为食堂合理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从而为校园达到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放松、交流、沟通的场所,以提升学生的社交意识,满足其社会交流的需求,提高社交质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更好了解目前高校食堂、学生的社会交流情况、食堂对学生社会交流的影响,笔者开展了学生对食堂相关评价的问卷调查。笔者对贵州大学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发放600份问卷。回收问卷596份,有效问卷586份。笔者通过对数据整理发现,学生对食堂就餐环境的满意度为32%。学生对经常就餐的食堂感到舒适的仅占总体的24%。目前有65%的学生认为食堂是不适合交流的场所。此外,在调研中发现,调查学生中有67%的人表示每天与他人交流时间在两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面对面谈话。由此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交流意识与欲望。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发展和社交需求的情况下,应合理利用学生聚集广泛的公共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平台和社交机会。

(一)物理环境因素。

1.功能分区。

食堂作为公共的交流场所。首先,从就餐者群体角度来说,只有能够满足自身交流需求的社交场所,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自己心理需求,这种环境才能成为合适交谈的场所。而环境的背景因素尤为关键,每个人对环境的要求有差异[2]。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喜好的就餐环境因人而异。从食堂角度来说,要作为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就要多方面去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以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同时笔者对学校的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85%的学生认为食堂有必要进行功能分区,这样有利于实现食堂社交功能。因此,对食堂进行功能划分符合学生交流需求。其次,在很多公共环境中,如果该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人所能接受或控制的范围,就会使得人正常认知活动受到干扰。如果这种对于环境的控制力的缺失被人所觉察,很大程度上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3]。而这种负性情绪体验如果没有得到处理,就会对社交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食堂这一公共场所进行分区,为区域提供合适的信息是有必要的。我们可将食堂就餐区域在充分利用场地资源、考虑就餐者喜好的情况下,将食堂划分出几种功能区。例如,常见的快速就餐区、聚会区、吧台区、自助餐区等。

2.桌椅。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它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4]。就高校食堂而言,个体所能感知的领域,一方面是整体分区布局领地的划分,而另一方面,局部的桌椅的摆放和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人不会意识到社会距离,但在行为上却时时遵循着该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则引起不适感[5]。所以食堂布局时应考虑个人空间的舒适感,具体就是物与物间的合理距离[4]。不仅不浪费平面利用率,也尽可能保证就餐者的个人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桌椅的作用,通过对餐桌的形状,摆放距离以及椅子数量布局等,以增加学生在食堂就餐的舒适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交流欲望,达到改善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除选择四人长桌以外,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在四人小圆桌上就餐,相对于长方桌而言,这更加体现了社会向心力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餐,不仅舒适,也更有利于同学的交流,这样在进行小范围的交流时更不易感觉到被排外。此外,使用圆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就餐时的人数。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其中有15%左右的学生倾向于6-8人一同就餐。就这一部分同学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每天的基本社交时间都在3-5个小时。这从侧面反映,交流时间和他们选择的就餐人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学生对于交流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对于圆桌的使用,有条件的食堂可以加入少量的大圆桌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笔者还发现有21%的同学选择半包围式的餐桌。其也可以体现社会向心力的作用,在餐桌的包围处就餐,能够有一种被容纳其中的心理体验,少量使用这类的桌子,不仅有利于提高同学的社会交流,还有利于提升食堂的特色与美感。

3.噪音。

研究发现噪音对人的身心均有直接影响,进而可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噪音是否可控,是其影响听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认为噪音是他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影响会较小;反之则大。从这个观点来看,人对于噪音是有一定适应性的[6]。因此食堂不需要过分安静,其中加入节奏轻快的背景音乐,或者播放受欢迎的广播节目,会使其氛围更易让同学交流。因此结合高校食堂来说,食堂噪音对于学生的就餐和交流会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们可以在食堂加入背景音乐的元素,从而降低高峰时段人多而引起的噪音,并且背景音乐是作为人们能够控制的因素,从而也能够减轻他们因噪音而产生的不快感。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4.颜色。

在众多学者研究中,都探讨了色彩对人心理的作用。环境影响个人情绪,而个人情绪又会影响其交流的质量和持续性[2]。本次的调查中,56%的人表示会关注到食堂所用的颜色。从食堂的整体色调来考虑,首先应符合大众审美。颜色所构成的物理环境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和身心体验对交谈的倾向和欲望有辅助作用。从大的公共场所到食堂这一场所的颜色布局应该更好地结合就餐群体的心理进行选择,根据不同颜色对人心理的暗示作用进行考虑[4]。现在很多餐厅颜色都以明亮、易感性较强的为主,如橙色和橙红色。但往往单一的色彩极强的色调渲染环境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就餐者焦躁,因此,这样的物理环境本意是好的,但却可能导致其所接受的色彩刺激过剩,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食堂就餐区,应该以明朗易感性较强的颜色为主色调,但用以浅色调和暗色调将主色隔开。这样可以减少主色调给人的压迫感,并有利于达到更好的视觉审美效果。

(二)心理环境因素。

1.拥挤感。

个人空间太少会使人心理上感到拥挤[1]。在食堂保持相对的独处空间有利于个体领域性和拥有感的体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认为食堂下课时段会出现拥挤现象。学生的这种主观拥挤感的体验,除了是对物理环境的直观反映,也是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所产生的反应。当学生没有适合于个体空间行为的物理环境,无法拥有领域性和拥有感,就容易形成拥挤感和压抑感,甚至感知到比实际情况更为负面的情绪。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其感到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拥挤感会下降[1]。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对于食堂拥挤这一评价的体验,与其对环境的控制感缺失有关。在高校实际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首先,食堂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很好地降低环境噪音带来的心理拥挤感;其次,就餐座位設计成可调动的,这样就餐者可根据自身喜好调节与他人交流的直线距离,进一步以物理环境来调节其心理体验。如此不仅可以让师生拥有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也进一步增加了食堂的美感。

2.个体空间。

(1)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依赖感与归属感[2]。对于作为公共场所的高校食堂而言,私密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及,食堂增加功能分区,圆桌的使用等,都考虑到私密性这一因素。不同的分区,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达其真情实感;圆桌的使用也使群体之间保持距离,私密性得以保障[8]。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和朋友一起就餐而言,69%的学生倾向于面对面。其次,多数人都不喜欢陌生人同桌,根据数据表明,有66%的人希望可以坐在陌生人的斜对面,因为该角度不会有眼神的对视,也不会有任何交流。为此,食堂应能够满足就餐者的私密性需求。例如适当增加某些就餐区桌椅间的间隔位置;靠近某些桌椅的摆放以便于团体就餐等。

(2)安全感。

个体安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边界效应,人们更愿意选择区域的边缘地带进行活动。边缘地带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为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首先,就餐者在边缘区域就餐会感觉不被打扰,人流量没有中心区域密集,能增加其安全感。其次,边缘区域有利于就餐者肢体动作的施展,进一步促进交流质量。另外,充足的安全感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话题。在问卷调查中,选择靠边的位置就餐的学生占多数,这也符合边界效应这一现象。因此,食堂的设计可适当使用一些隔离屏风等装饰性物件,一方面增加食堂美观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就餐安全感。

(3)场地依恋。

学生对食堂形成的场地依恋,也是食堂成为好的社交场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场所依恋”是指个人在一个场所后,会对该场所所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依赖感以及在情感层面对这个场所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其它情感层面的表现[1]。该理论体现了资源及其提供设施的重要性。通过对食堂设施和资源的合理运用,以满足学生就餐时的社交需求。高校食堂在满足个体对私密性,安全感等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为学生提供可控的交流环境,这样能够使个体对于食堂产生依赖感和认同感。不仅为高校食堂增加新功能,并能够有效提升高校食堂的使用率,从而达到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7]。

食堂作为学校重要的公共场所,应更多地关注和挖掘其为学生带来的潜在价值。本文旨在强调食堂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性,优化配置学校公共场地所具备的资源。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食堂的社交功能进行探讨,为高校食堂设计与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不仅满足学生的交流需求,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美]保罗·贝尔(paul),托马斯·格林(thomas),杰弗瑞·费希尔(jeffiey).环境心理学(第5版)[m].朱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全全.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乐国安.美国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05).

[4]舒莉.环境心理学中噪声的研究及其心境量表的修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因为人的行为包含在社会环境之中。对于人来讲,人们每天都处在环境之中,人行为的对外界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的行为与创造是改变环境的基础,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又是人类丰富的创造能力,还会对行为和创造的主体--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出舒适、高效的办公环境,优美空间环境使工作员工感受到这一环境氛围,能使员工工作的心情更加愉悦,从而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上班族每天所在办公环境中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多,办公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每天所处的最重要环境之中,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让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和放松。现在很多公司对办公空间的设计要求必须具有人性化的元素在里面。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受到了推崇,办公空间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应根据办公人员的情况以及办公人员的心理需要等情况,来设计和创造空间环境。还要分析色彩、光和材料等使用对办公环境产生的影响,让办公环境更舒适、高效,让人们把工作的压力随时排解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当代的办公空间设计必须要人性化,人性化设计要贯穿整个办公环境的各个角落。人作为使用者,心理感受决定着办公空间的尺度。不同尺度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也就不同,使用功能和精神感受是设计空间时必须要思考的。这些思考的可行性又是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所提供。那么办公空间的布局一定要有秩序感,这是对空间设计的一个最基本体现。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矛盾统一,应该科学处理环境的开放程度与私密程度的关系。让人对空间有舒适感的要求是:小而封闭的空间,可以让人感到安全。其次通过开放的空间看到另一个空间。按功能和使用,可以利用植物、家具、隔断等把办公空间进行适当划分,这种办公空间可以把团体与个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把人性化设计展现的淋漓尽致。

色彩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会产生影响。色彩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不同。研究发现,暖色调给人热情洋溢感觉,会使人快乐和兴奋;而冷色调给人清凉感,会使人的心感到安静,在心理上起到了镇静的作用。基于色彩的变化、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传统的办公空间一般以灰色为主基调,目的是让企业有一种庄重的形象。展现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司为了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使用色彩鲜明的颜色。办公空间色彩一般遵循“活跃融合”的搭配原则。活跃是指办公空间的色彩变化和搭配是否突出,融合是指办公空间中的地面墙面家具乃至绿植的颜色都要整体融合。在办公空间的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功能和空间的俩方面需求,完美的体现了空间与功能的相互协调。办公空间的颜色不适合过于单一,单一的颜色,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如果颜色搭配的不得当,会加重眼睛的疲劳程度,使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因此,办公空间的环境颜色应该以纯度低的颜色为最佳。

人性化的光照将传统方式的照明改为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相结合。局部照明将成为设计中的重点。在新的设计中,整体照明只提供给整个环境所需的最低照明,而局部照明可采用自我调节灯光的方式,这样改变了个体对灯光的需求,也将冷色系的光加入暖色系的光。据调查,在冷光源下工作,人们会产生压抑感和紧张感。通过共同使用冷暖光源,可以模拟出自然光。适宜的照明可对办公人员的情绪调节和精神状态的放松起到一定的作用。

声音环境在环境心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人在工作中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空间是宁静的。静,就是考量办公空间的声音环境了。由于办公空间都会使用现代的办公设施,如电脑、传真机、打印机,这些都会形成噪音。而隔音是办公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办公室一定要有隔音设施,特别是用于讨论公司商业机密的会议室必须保持一定的隔音性能。

材料的使用也要对人性化有所体现。昂贵华丽的大理石不再是现在办公环境设计中的重点,更多地将重点放在环保上。一些环保的天然材料,都可以放在办公空间的环境中,如鹅卵石、草坪等。天然材料和现代材料相互融合在一起将产生科技与自然共生的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的家具设计上,比如新型办公椅会根据办公人员的背部状态自动调节靠背的弧度,智能办公家具将成为一种办公家具中的潮流趋势。

办公环境对于每个上班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办公空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工作环境的质量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工作环境成为上班族喜欢的空间时,就会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事实证明,不注重人性而一味追求效益的办公设计注定是失败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只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要求,更应该满足人的内心需求、精神层面的内涵和人文关怀,而人性化设计是今后设计发展的主流。

[1]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2]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3]刘超英,陈卫华.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构造、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发展个体潜能和美德,其核心目标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获得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作为警营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

积极心理学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以促进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协调发展为方向,强调发展个体的心理正能量,研究重点是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让普通大众在良好条件下获得主观幸福感,以积极的态度评价人性。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区别于消极心理学最显著的地方就在于: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马斯洛很早就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过去,很多人受到的是消极心理学的训练和熏陶,导致对消极心理模式情有独钟,很少去关注研究人格成长,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研究主题应当多多侧重比如: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乐、幸福、满意、士气、正性情感、情绪平衡、兴高采烈等方面。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广泛应用于公安机关的各个单位。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协助团体成员解决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咨询手段。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的力量,使个体在与团体中的人沟通交往中,体验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改进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促使个体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中去,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第一,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将在团体中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个体的成熟和发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任务,关注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心理健康的群体,旨在促进团体成员的未来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寻找到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的规律,重视个体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发展,强调外界群体环境系统是个体产生识极的情绪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也是构建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上具有相同之处,积极心理学极大地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支撑理论,有了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任务都能更好的实现。第二,积极心理学加强了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积极心理学结合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缓解团体成员的抑郁情绪症状,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提高高职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长期持续地提升民警的自信心,使广大公安民警对于生活事件建立积极认知,更容易感受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行为。上述实际效果都证实,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中,确确实实对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手段。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大大提升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可能影响着个体是否采积极乐观正面的方式看待自我价值,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更倾向于发现自我在生活中价值和意义,能够更好地提升公安队伍里每个个体的自尊水平、发挥自我潜能、形成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更可能拥有良好健康的身心。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根据成员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总的来说,是促进团体成员成长得更健康、更热爱生活。因此,要想团体心理辅导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团体领导者应帮助团体成员减少消极情绪体验感受,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地对待生活事件和情绪问题,更多地关注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激发团体成员的积极情绪,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二是积极心理学更有助于培养公安机关团体成员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优势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从发掘人的潜力、美德、优势等积极角度来发展个体心理。所以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要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培养成员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引导团体成员向内关注和发现自我,培养自信心,建立积极自我认识,提升内控感,增强心理弹性,培养心理承受力,正确认识和敢于面对生活中失败和挫折,勇于应对压力和挑战等心理和行为,培养积极人格品质来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这方面非常适合公安机关特殊的任务使命,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特殊的管理方式等特点。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将导致心理科学对人性更科学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于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出一条人类通向光明,实现幸福的阳光大道。

相关推荐

2024年教师个人工作述职报告的(实用14篇)

述职报告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是一种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的表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了解如何写出一份出色的总结。

地理讲座心得体会报告大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可以给我们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

公司综合部工作总结报告范文(16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成果、问题和不足,以便做出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工作总结是做好各

篮球场经营计划书(精选22篇)

经营是一个通过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管理活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学习经营案例和经验,可以提高我们的经济触觉和决策能力。农村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三大战略项目之一。

食堂执勤心得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

大学生职业规划(优秀13篇)

优秀学生是学校的骄傲,是社会的未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努力成为他们的榜样。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动力。

歌唱课体会分享(精选19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供参考和借鉴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

纠纷出院调解协议书(实用21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重要法律文件,它能够确保合作双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和实施。合同协议是为了明确双方权益和义务,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合法性而订立的一种书面合同

设备部工作总结范例(通用18篇)

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末对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月工作总结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xx年是集团的跨越

2024年数据库实验报告(精选15篇)

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两个星期的时间非常快就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