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心得体会 > 叶嘉莹的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叶嘉莹的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汇总21篇)

作者: 雁落霞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成果,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事迹人物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主题和主要人物(200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常常让人深思和感动。而与之接触,我们也会从他们身上获得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本文将围绕着“事迹人物心得体会”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事迹及其背后的心得体会。

我们将从罗斯福总统的勇气谈起。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在二战期间带领美国走出困境,最终成为世界战争的胜利者。他的勇气表现在一次胜利之后,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困难的决策:是否继续扩大军费开支以保持美国的实力。在别人的反对声中,他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决策,并且通过战略布局和外交斡旋,确保了美国的国家安全。从罗斯福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心得是,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二段:从白求恩谈对医疗的奉献(200字)。

白求恩是中国一位伟大的医生,被誉为“天使的微笑”,他无私奉献自己的医疗技术和知识,帮助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带领着医疗队伍走上了艰险的抗日前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死扶伤。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和危险,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将人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从白求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心得是,要对他人的需要和健康负责,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第三段:探讨马云精神(200字)。

马云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他创立了阿里巴巴这个伟大的企业,并带领着它成长为世界级的电子商务巨头。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上,也体现在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上。马云一直秉持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理念,通过推广电子商务的方式,帮助了许多小商家和创业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的成功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追求更大的目标和梦想。

第四段:谈深红在女性解放中的贡献(200字)。

深红是中国一位杰出的女性人物,她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妇女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她倡导的女权主义理念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先进和激进的,但她依然坚定地为妇女争取权益,为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深红的事迹鼓舞了许多女性,告诉我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权益和幸福,要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坚信女性在社会中也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这些事迹人物中学到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首先,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为之努力奋斗。其次,要对他人的需要和健康负责,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再次,要有勇气和决心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追求更大的目标和梦想。最后,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权益和幸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坚信自己在社会中也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展望未来,我们应当通过学习这些事迹人物的经验和故事,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做出积极的贡献。

叶嘉莹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叶嘉莹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师,她从事教育事业60多年,对中国家庭教育和教师师德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了一位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她的典型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信任、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叶嘉莹的典型事迹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体会进行探究。

一、信任是爱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身边的人的支持有关,尤其是婚姻关系。叶嘉莹与丈夫匡定国的婚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是她事业的坚实后盾。尽管叶嘉莹与匡定国夫妇同在一个南方师范学院,但曾一度私奔的他们没有对此事向父母透露,因为当时的父母对这种师生之间的婚恋存在极大的反对。

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信任是爱的基础,没有相互的信任,夫妻间的关系是无法长久的。在工作中,也不例外,教育需要有相互信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一样需要有相互的信任。在谈到教育的时候,老师必须要对学生充满信任,胸怀宽容,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尊重。

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叶嘉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坚守“鲜花不怕风吹雨打的真爱教育”,这种精神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充满了艰辛和困难,如果没有毅力,很容易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放弃教育事业。

叶嘉莹在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并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塑造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坚定了她对教育事业的信念。

三、热爱教育事业。

叶嘉莹教育事业的坚守使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着深深的体验。她不仅给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积极地推广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辅助孩子的成长,从而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热爱教育,就是热爱生命。因为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人的人格、素质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仅仅是工作技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如果热爱教育,那么就是对生命的热爱。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学生、家长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只有相互培养才能共同成长。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叶嘉莹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她指出:“一个人的前20年是由父母创造的,二十岁以后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因此,一个人接受的家庭教育会深深影响他的一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室,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叶嘉莹先生的事迹,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通过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努力和创新,向大家展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

五、教育德育的重要性。

叶嘉莹教书育人的一生,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她注重师德建设,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不断与新时代、新课程接轨,为教育强国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的本质在于德育,我们不能只注重知识本身的输出,更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不断推广和落实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总之,叶嘉莹的典型事迹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指引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坚持鲜花不怕风吹雨打的真爱教育。潜心教育、培养德才并重的优秀人才,奉献社会,开创美好的未来。

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综述:

人物事迹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受到影响较大的事迹。不同的人物事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不尽相同。有些人物事迹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念;有些人物事迹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而有些人物事迹则让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更加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五大方面展开阐述我对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

首段:肯·布莱克的“阿姆斯特丹万博会双金牌”

肯·布莱克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他在参加2004年的阿姆斯特丹万博会上,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超高的运动天赋,一举夺得了两枚金牌。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始终是一道难忘的风景线。肯·布莱克这位亿万人民的英雄,无论身处何方,他的意志和毅力都会激励着无数人。在我看来,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想要成功,首先得拥有强大的信念和毅力,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打磨内心的坚韧品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这才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次段:凯瑟琳·帕特森关于“活在当下”的思考。

凯瑟琳·帕特森是一位患病多年的癌症患者,她在40岁时被诊断出罹患了癌症,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承受着巨大的病痛,同时她也在致力于倡导“活在当下”的理念。她渐渐发现,其实每个人一生中可以拥有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握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在我看来,凯瑟琳·帕特森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天的各种挑战,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天的生活。同时,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懊悔和遗憾,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感恩之心,珍惜每一次与周围人的交流和互动。

第三段:杨放的“麦田守望者的感悟”

《麦田守望者》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对于我这个读书人来说,这本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放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敦促我们要学会阅读,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于我这个在学术领域中度过了相当多时间的人来说,这样的提醒尤为珍贵。我认为,做好阅读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安宁。对于那些因为生活繁忙而失去阅读的能力的人来说,读读书,看看文章,可以缓解心中的压力和烦躁。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摆脱思维上的局限和狭隘,可以开阔人的眼界,提升人的思考能力,帮助人更好地适应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四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慷慨奉献。

袁隆平曾经成为杂交水稻的创制者,他成立了一个广泛参与的团队,在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之后,他的艰辛工作和勤奋探索带来了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使得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大幅度增加。袁隆平的事迹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奉献的精神,不断开辟新的生产和科技领域,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我们要坚持创新和自主创新,探索与改善生产方式和工艺,为推动新的生产和社会进步不断拓宽渠道。

第五段:特朗普和拜登:美国大选背后的深层思辨。

特朗普和拜登的美国大选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点。这次选举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辨,让我们重新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治理。我们意识到,全球化的浪潮和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交融,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和互联互通,也更加复杂和多元。在此背景之下,我们要始终保持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责任的认识,重视理性思辨和批判性思考,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以助推人类文化的长足发展。

作为一个普通人类,我们或许无法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什么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总能够从那些在历史中留下印迹的人物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和力量。我们需要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借助这些前辈的智慧和理念,让我们在责任和使命的召唤中,迎接更加完美和充实的生活。

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了***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两位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两位先进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两位先进人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为公司、为企业踏实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

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

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

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

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和熊波两位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两位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篇2:

学习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兰辉、高德荣、付立志同志心得体会赵强学习了兰辉、高德荣、付立志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教育教学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先进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先进人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

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

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

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

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优秀共产党员们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201x.12.27篇3:

学习先进个人事迹心得体会学习牛福贵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牛福贵同志她为大家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典范形象,不懈追求,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贯彻到了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学习牛福贵同志,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要以王静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胸怀全局、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争创一流、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勤政敬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在工作中求进步。牛福贵同志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干中学、学中干”,勤于思考、率先垂范。我作为青年干部,需要的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需要熟悉方方面面的知识,宏观的东西要学,微观的东西要学,程序化的东西要学,灵活的东西更要学,要学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多看、多想、多记,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不能死守教条、不能一成不变,经常静下心来就工作方法进行思考,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在岗位中提高水平。如何改革创新,牛福贵同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围绕全局的工作目标,立足本职岗位,用力、用心、用脑,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工作不只要求过得去,还要求真、求细、求效果,自觉向高标准、严要求看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仅自己干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还要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工作不能只是满足于现状,停滞于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的低标准,要敢于不断尝试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工作任务超前谋划,目标落实提前考虑,才能不断促进工作水平上台阶。在奉献中得进步。牛福贵同志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奉献意识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党旗增色添彩。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摆在服务者的角度,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忱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通过优质的服务来体现党员的风貌。作为年轻领导干部,我们应该自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理论、思路、服务的“三创新”,不断地思索,改进工作方法,继承和发扬“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能团结、能奉献”的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坚持向党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做好所分管的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学习身边典型人物牛福贵同志,结合当前工作,我们要更加鞭策自己加强学习、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绩。学先进,做先进,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鼓励着鼓足干劲,为提速转型奉献力量!篇4:

关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关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实情况表明,越是面临这种考验,越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课题,也是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最现实的考验。这些优秀同志在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首先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我们要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因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办事。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角色就要发生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无从谈起。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领导干部必须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才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必须把献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只有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追求,人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入党就意味着奉献,而不是索取;当干部就意味着服务,而不是享受。我们要把人生的目标定位于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学先进,做先进——xx所青年干部学习xx同志心得体会xx同志先进事迹像春风一样吹进了xx市xx系统每个干部的心中,他为大家树立了xxx的典范形象。特别是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xxxx的今天,他展现了一个xx人践行xxxx,打造xxxx的不懈追求,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贯彻到了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学习xx同志先进事迹,反思自己的工作,我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要以xx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胸怀全局、服务经济的大局意识,争创一流、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勤政敬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学先进、做先进,把xxx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学习中求进步。xx同志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干中学、学中干”,勤于思考、率先垂范。作为青年干部,要在打造xxxx,做到xxxx中有所作为,需要的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xxx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熟悉方方面面的知识,宏观的东西要学,比如xxxx的理念;微观的东西也要学,比如具体的某项法律条文;程序化的东西要学,比如xxx的一般流程;灵活的东西更要学,比如xxxx。要学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多看、多想、多记。xxx工作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灵活性较大,又处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容不得丝毫的闪失,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不能死守教条、不能一成不变,经常静下心来就工作方法进行思考,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在创新中求发展。xxx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只有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增强队伍活力,才能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如何改革创新,xx同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从调动全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入手,实行制度改革,让每一位干部职工都绷紧一根弦,从而增强了大家争先创优的责任意识。xx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围绕全局的工作目标,立足本职岗位,用力、用心、用脑,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工作不只要求过得去,还要求真、求细、求效果,自觉向高标准、严要求看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仅自己分管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还要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工作不能只是满足于现状,停滞于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的低标准,要敢于不断尝试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工作任务超前谋划,目标落实提前考虑,才能不断促进工作水平上台阶。在奉献中得进步。xx同志率先在全系统叫响“xxxxxx”的口号,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百姓的利益刻在心中,主动组织党员捐款捐物、做好事,xx的奉献意识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党旗增色添彩。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摆在服务者的角度,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忱为xxx服务,为xxx服务,为社会服务。工作思维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通过优质的服务来体现xxx人员的风貌。作为xxx战线上的年轻干部,我们应该自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xxxxxx为引领,用团队文化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论当好xxx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理论、思路、服务的“三创新”,不断地思索,改进工作方法,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坚持向党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做好xxxx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学习身边先进人物xx同志,结合当前xxxx工作,我们要更加鞭策自己加强学习、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绩。学先进,做先进,xx同志先进事迹鼓励着我们迈向xxx美好明天。篇5:

学习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姜霜菊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宋丽学习了姜霜菊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姜霜菊同志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姜霜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姜霜菊同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

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

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

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

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不可思议的成就,他们的行为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奋斗,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几位杰出人物的事迹进行分析,总结出它们对我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他的本性会被扭曲,变得恶劣;同样,如果一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本性也会得到发挥。这个观点让我明白,人的行为和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我应该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二、马云的创业经历。

马云是中国商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创办了阿里巴巴,使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他的创业经历中,我最受启发的是他对于失败的态度。他曾经说过:“做生意,失败就是常态,成功才是奇迹。”这句话让我明白,成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只要不断去尝试,总会有一条路是通向成功的。

三、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

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与丈夫居里一起发现了镭和钋元素,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她的坚持。她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长时间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中,最终导致自己罹患了白血病。但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科学事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思考着原子的结构。她的坚持和追求使我深受感动,启示我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四、马丁·路德·金的抗议历程。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人权运动领袖,他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方式,领导民众抵制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在他的抗议历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对于暴力的反对。他常说:“暴力只会衍生更多的暴力。”这句话让我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用暴力去解决问题,我们应该用理性、智慧去处理纷争,避免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五、李开复的创新成就。

李开复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企业家,他曾经担任过谷歌中国的首席代表,并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他的创新思维和敢于尝试是我最为钦佩的地方。在李开复看来,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他的创新成就让我明白,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不断革新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更有动力和活力。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的事迹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他们的成功和成就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获得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人生中更好的自己。

事迹人物心得体会

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事迹和令人敬佩的人物。不论是创造历史的政治家、改变世界的科学家,还是心系社会的慈善家,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和努力,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了解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影响他人。下面将分别以希特勒、爱迪生和聂耳三位知名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事迹,在对比中思考自己的心得体会。

希特勒是20世纪最严重的罪恶之源,他的事迹给世界带来了无辜生命的极大痛苦。希特勒借助言谈之力,以反犹太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为工具,操纵民众的思想,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和残酷的犹太人大屠杀。通过了解希特勒的事迹,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煽动仇恨、种族歧视和侵略行为对整个人类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个人的言行对周围人的影响力,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尊重,以避免重蹈希特勒的覆辙。

爱迪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发明家,他的事迹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他通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出了几十种重大的发明,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电灯。通过了解爱迪生的事迹,我们可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害怕失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是天生就能成功的,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聂耳是中国的音乐家,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向命运挑战,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聂耳创作了许多具有浓厚抗战色彩的音乐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作品用激昂的旋律和赤子之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坚定意志。通过了解聂耳的事迹,我们可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态度决定一切。聂耳虽然身处困境,但他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畏的决心,给国人鼓舞了信心,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希特勒、爱迪生和聂耳三位知名人物的事迹和心得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应当反思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不断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尊重,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坚持努力,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以良好的态度和毅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影响他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优秀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做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感的人。

叶嘉莹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叶嘉莹是一位中国女性科学家,她曾被誉为“物理学之母”。她在科学事业上的成就和敬业精神,让我们对其典型事迹感到钦佩和敬仰。通过深入学习叶嘉莹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她的故事和精神内涵,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启示和感悟。

第二段:叶嘉莹的成就及其背后的付出。

叶嘉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她在量子力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她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曾多次担任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领导。然而,这些成就背后都是她长期坚持不懈的、不畏困难的努力和付出。她曾在艰苦的条件下研究,每天工作时间都长达14个小时。她的贡献和成就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她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所得。

第三段:叶嘉莹的敬业精神。

叶嘉莹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是她拥有敬业精神的表现。她不仅在自身的研究上勤奋努力,而且也积极推广科学知识,带领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科学。她曾经说过:“我喜欢学习。探寻未知领域、开发新思维、挑战过程中的更高境界,让我的生命更充实。”这正是敬业精神的体现,不断学习和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第四段:叶嘉莹的勇气和坚韧。

叶嘉莹在追求科学事业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她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境。在她年轻时,因为是女性,需要面对更多的歧视和排挤。她曾经面临失业和生活上的困境,但她始终不放弃追求科学的梦想,坚定地走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她曾说:“我不怕翻山越岭,不怕跨栏跳水,我一直都是独自走在路上的。”这充分体现了叶嘉莹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第五段:叶嘉莹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叶嘉莹的典型事迹中汲取很多的营养,她严谨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像叶嘉莹一样勇敢面对,始终坚信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技能。我们也应该像叶嘉莹一样,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去驱动自己,追求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不断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叶嘉莹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介绍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可学习价值的人物,简述他的背景、成就和贡献,即学习的对象和目标。比如介绍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政治家、学者、领袖等。也可选择一些普通人个体的经历,如林黛玉、苏东坡等文学人物、身边的勤俭节约、勇敢乐观的人等等。

第二段:分析人物思想及其对生命、历史、社会的启示。

具体分析人物特有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描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言论和理念背景;分析他们所坚守的人生信仰和原则与社会历史的契合和影响。同时,通过分析他们的思想启示,在生命和历史的面前,人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如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关注社会他人的利益和福利;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自信、勇敢乐观等。

第三段:总结人物的影响及其教育和实践意义。

总结人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分析其具体的教育和实践意义。比如,毛泽东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创贡献是无可替代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林黛玉及其他文学人物则引领读者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情感,提高审美素养与鉴赏能力。这些人物的影响都具有持久而广泛的影响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第四段:具体分析个体如何从其中得到启示。

个体应如何从这些大师中汲取启示,实践他们的思想,接受其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具有价值。具体可以给出一些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法:向优秀的人物看齐,领会他们的精神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认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学习他们的学识、意志力、创造力和领导才能等方面的优点,从而积极投身社会的发展和事业的实现;围绕着自己的工作、爱好、生活细节等方面,从中领会提高自身形象和素养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实践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标准。

第五段:结论及心得。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给予读者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心得体会,使得读者在对于人物事迹的学习和反省之后,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比如,在学习人物事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其理念和精神,达到个人修养的提升,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自己的自信和乐观,勇往直前;我们应该重视人际关系的建设和沟通,尤其是在新时代的社交化环境下,不断挖掘和吸收有用的信息和社会资源,为自己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人物事迹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财富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内涵,期待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传承其价值和意义。

事迹人物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事迹人物无疑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源泉。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勇气和毅力创造了卓越的成就,给我们树立起了楷模。在追寻他们的脚步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人生的智慧,也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为他人着想(200字)。

事迹人物的值得学习之处之一是他们始终以他人为重。他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把帮助他人作为追求幸福的一部分。以尼尔·阿姆斯特朗为例,他在成为月球上第一位踏足人类的人之前,经历了无数次的训练和失败,但他始终坚持在他即将敲响大门的时候,将一份其母亲的头发携带上月球。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是对母爱的致敬,更代表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与之联系在一起的是尼尔对他人情感的关怀。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心怀感恩,把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之上,我们才能引领他人的心灵。

第三段:勇敢面对困难(200字)。

事迹人物的心得体会之二是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比如,亚伦·斯沃茨,这位因为网络活动被联邦政府起诉而选择自杀的电脑天才,他的事迹震动了整个世界。他以自己卓越的技术能力,追求自由信息流通的目标。然而,他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和威胁,最终选择了以生命来换取他心中的正义。事迹人物们教会了我们,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选择逃避和放弃,而应该挺胸向前,直面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第四段:坚持追求梦想(200字)。

事迹人物的心得体会之三是坚持追求梦想。比如,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聋哑并没有让他放弃音乐事业,相反,他坚持创作了许多美妙的音乐作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他的音乐才得以传颂至今,激励着无数的后人。

第五段:体会人生价值(200字)。

事迹人物的心得体会之四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比如,圣雄甘地,他以非暴力和和平抵制方法,带领印度人民争取独立。虽然他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但他坚信自己的事业,从不妥协。圣雄甘地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功成名就,而是在于对自己所坚信的事业的追求。在追随事迹人物的脚步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明白了自己应该追求什么。

结尾(100字)。

通过了解事迹人物的故事,我们得以拓宽视野,激发内在的潜能。他们的心得体会,不仅是对人生和工作的启示,也是一种触动灵魂的力量。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事迹人物的智慧,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塑造自己,并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了***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两位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

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两位先进人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为公司、为企业踏实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

***和熊波两位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两位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赵强。

学习了兰辉、高德荣、付立志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先进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先进人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

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牛福贵同志她为大家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典范形象,不懈追求,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贯彻到了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学习牛福贵同志,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要以王静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胸怀全局、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争创一流、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勤政敬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

在工作中求进步。牛福贵同志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干中学、学中干”,勤于思考、率先垂范。我作为青年干部,需要的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需要熟悉方方面面的知识,宏观的东西要学,微观的东西要学,程序化的东西要学,灵活的东西更要学,要学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多看、多想、多记,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不能死守教条、不能一成不变,经常静下心来就工作方法进行思考,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错或少出差错的低标准,要敢于不断尝试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工作任务超前谋划,目标落实提前考虑,才能不断促进工作水平上台阶。

在奉献中得进步。牛福贵同志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奉献意识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党旗增色添彩。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摆在服务者的角度,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忱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通过优质的服务来体现党员的风貌。

作为年轻领导干部,我们应该自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理论、思路、服务的“三创新”,不断地思索,改进工作方法,继承和发扬“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能团结、能奉献”的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坚持向党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做好所分管的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学习身边典型人物牛福贵同志,结合当前工作,我们要更加鞭策自己加强学习、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绩。学先进,做先进,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鼓励着鼓足干劲,为提速转型奉献力量!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实情况表明,越是面临这种考验,越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课题,也是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最现实的考验。这些优秀同志在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首先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我们要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因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办事。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角色就要发生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无从谈起。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领导干部必须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才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xx同志先进事迹像春风一样吹进了xx市xx系统每个干部的心中,他为大家树立了xxx的典范形象。特别是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xxxx的今天,他展现了一个xx人践行xxxx,打造xxxx的不懈追求,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贯彻到了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学习xx同志先进事迹,反思自己的工作,我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要以xx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胸怀全局、服务经济的大局意识,争创一流、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勤政敬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学先进、做先进,把xxx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及面广,需要熟悉方方面面的知识,宏观的东西要学,比如xxxx的理念;微观的东西也要学,比如具体的某项法律条文;程序化的东西要学,比如xxx的一般流程;灵活的东西更要学,比如xxxx。要学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多看、多想、多记。xxx工作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灵活性较大,又处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容不得丝毫的闪失,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不能死守教条、不能一成不变,经常静下心来就工作方法进行思考,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在创新中求发展。xxx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只有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增强队伍活力,才能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如何改革创新,xx同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从调动全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入手,实行制度改革,让每一位干部职工都绷紧一根弦,从而增强了大家争先创优的责任意识。xx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围绕全局的工作目标,立足本职岗位,用力、用心、用脑,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工作不只要求过得去,还要求真、求细、求效果,自觉向高标准、严要求看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仅自己分管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还要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工作不能只是满足于现状,停滞于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的低标准,要敢于不断尝试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工作任务超前谋划,目标落实提前考虑,才能不断促进工作水平上台阶。

在奉献中得进步。xx同志率先在全系统叫响“xxxxxx”的口号,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百姓的利益刻在心中,主动组织党员捐款捐物、做好事,xx的奉献意识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党旗增色添彩。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摆在服务者的角度,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忱为xxx服务,为xxx服务,为社会服务。工作思维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通过优质的服务来体现xxx人员的风貌。

作为xxx战线上的年轻干部,我们应该自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xxxxxx为引领,用团队文化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论当好xxx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理论、思路、服务的“三创新”,不断地思索,改进工作方法,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坚持向党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做好xxxx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学习身边先进人物xx同志,结合当前xxxx工作,我们要更加鞭策自己加强学习、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绩。学先进,做先进,xx同志先进事迹鼓励着我们迈向xxx美好明天。

宋丽。

学习了姜霜菊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姜霜菊同志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姜霜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姜霜菊同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姜霜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两位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心得

叶嘉莹先生提出的这一概念,出自对词这一文体美学特性和内在意蕴的研究,最早见于其《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一文。基于过往对词体的研究“神韵说”“境界说”等不能秉承主旨,叶嘉莹先生从张惠言“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等论点出发,探寻词作者因内心的“难言之处”于无意之中结合进入了词的创作,敏感地把握住词体以深微幽暗、富于言外之意蕴者为美的美学品质。

叶嘉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来归纳词体的这种美感:“这种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

叶嘉莹先生发现,在清朝词人朱彝尊《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等作品中,隐含了一段与其妻妹的不伦恋情。因为这段不为社会所容的爱情,朱彝尊将内心中缠绵郁结的“难言之处”,化生成词作中隐曲的“弱德之美”。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不但“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佳词、《花间集》中男性作者托名女性叙写所表现的“双性心态”,甚至苏东坡、辛稼轩等豪放词人蕴含“幽咽怨断之音”和“沉郁悲凉之慨”的作品,都具有“弱德之美”——究其本质,这些都是在外在环境的强压之下,不得不将“难言之处”以曲笔道出。

也正因此,叶嘉莹先生认为词体的“弱德之美”具有双重意蕴和双重心态。东坡词意蕴的深曲,因其儒家用世之心受挫后遁而为道家之超旷的一种双重的修养;稼轩词意蕴的深曲,因其英雄之志受到外界压抑所形成的一种双重的激荡;朱竹垞词作意蕴的深曲,只是由于爱情的追求在礼教的约束之下所形成的一种既想要冲决网罗却又不得不驯服于礼教的挣扎与矛盾。

朱彝尊收入《江湖载酒集》的一首小词《桂殿秋》,言尽朱词“弱德之美”:“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竹垞《桂殿秋》一词深受后世词评家激赏,甚至被况周颐评为清词压卷之作。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朱彝尊的风怀诗案》一文对朱彝尊与其妻妹缠绵悱恻的爱情作了福尔摩斯探案般的考据。

同为具有“弱德之美”的作品,但在叶嘉莹先生眼中,风骨高下立判:东坡词可以称为“弱德之美”中的达士,稼轩词可以称为“弱德之美”中的豪杰,竹垞词才真可称为“弱德之美”中一个真正的弱者。

叶嘉莹先生甚至认为,在古典诗歌行列中,陶渊明和李商隐也含有“难言之处”和“弱德之美”。陶渊明“不以五斗米折腰”,退隐归园田居。李商隐身陷晚唐牛李党争,以隐忍态度承受痛苦。陶渊明、李商隐的诗歌各有其“难言之处”,以曲笔委婉道出,同属“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一部传记电影,导演陈传兴此前曾策划拍摄了在两岸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家、作家的一生,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成功上映,标志着陈传兴“诗歌三部曲”创作终章。

导演陈传兴介绍,为拍摄全景式反映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又活得光亮的一生”,电影拍摄团队用时3年,分别在两岸、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叶嘉莹先生出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采访了叶嘉莹先生的亲友、学生40余位,力图还原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如诗一般铿锵人生的精神世界。

“叶老师一直在我的拍摄名单里”

陈传兴成立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一部在两岸、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主题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在台湾、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几位文学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还参与了诗人郑愁予和周梦蝶两集的拍摄。

“叶老师作为‘诗词的女儿’,她的生命光辉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领我。”虽然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出身,但是陈传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亲近。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兴在台湾一家书店偶然看到叶嘉莹先生早期诗词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谈词》,从此就书不离身,爱不释手。“到法国留学时,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这次为《掬水月在手》的电影宣发来到大陆,14天隔离期中,我还不时翻看这本书。我觉得每每翻看中国古典诗词,都会带给我一种美感,给予我滋养。”

尽管此前为拍片,陈传兴多次往来大陆,但此次大陆之行,让他对大陆、对古都北京收获别样的感受。

“我原来不知道北京的钟楼和鼓楼离得这么近,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刹海一个茶馆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浓郁的芦苇在眼前飘荡开,好似时光穿梭,我跟着当年的叶先生,穿过什刹海的胡同,到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家里吃饭。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让我跨越两岸的时光机,来讲述两岸的一段过往,叶老师就是联结两岸的一座桥。”

九月十日教师节,南开大学举办《掬水月在手》影片首映式。叶嘉莹先生是国际儒联荣誉顾问,我衔命陪同王念宁副会长专程赴南开致贺,有幸在南开礼堂聆听九十六岁高龄的迦陵先生与白岩松共话诗意人生。迦陵先生坐在轮椅上娓娓道来,鬓发皤然,声如洪钟,风华绝代。

首先,“弱德之美”是一个词体美学的概念。叶嘉莹先生将此种美感定义为:“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状态的一种美”。词体美学的“弱德之美”,是一种敬畏、节制、内敛、隐忍的美感,是“感情上那种承受”,是“在承受的压抑之中自己的坚持”。

再者,“弱德之美”不仅是词体美学的意蕴,更有人格风骨的美感,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气象的美。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弱德是我们儒家的传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我在承受压抑之时坚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坚持而不改变。”

进而,追问“弱德之美”因何而生?乃是因为词人追求理想境界而受挫不得,曲笔叙说“难言之处”。面对压力,词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却选择了用折笔言之——苏轼、辛弃疾、朱彝尊莫不如是,那是因为他们皆受内心生发的理想情怀、美好情感所驱使。从这个意义而言,“弱德之美”追求的是天池、蓬山、瑶台这样的诗意胜境,是陈寅恪先生笔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研读《迦陵诗词稿》,我发现叶先生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五种意象: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皆能体现“弱德之美”的意蕴。

柔蚕的意象出现在两首迦陵诗词当中。二〇〇〇年,叶先生作《鹧鸪天》一阕:“似水年光去不停,长河如听逝波声。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二〇〇七年,叶先生用此阕词韵作七言绝句:“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从“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到“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相隔七年光景,迦陵诗词同样的意象,风格一变,由戚婉到豪健,由忧思惆怅到雄心万丈,仿佛杜甫笔下“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迦陵心态可见一斑。

二〇〇〇年,叶先生读到美国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ackerman)著作《鲸背月色》(themoonbywhalelight),说远古时期海洋未被污染以前,蓝鲸可以隔洋传语,受此意象感发,创作一阕《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时隔十七年后,叶先生又受此意象感发,创作绝句:“来日难知更几多,剩将余力付吟哦。遥天如有蓝鲸在,好送余音入远波。”

叶先生少年时从伯父习诗词,始知清代词人陈维崧别号“迦陵”、郭麐别号“频迦”,迦陵与频迦合起来,迦陵频迦就是一种鸟的名字。后来叶先生在辅仁大学从顾随先生学诗,选择与“嘉莹”发音相似的“迦陵”作为别号。迦陵频迦是佛经中描绘的一种栖息在雪山或极乐净土的人首鸟身的神鸟,向人间传递美妙声音,又被称为妙音鸟,在梵文中称为kalavinka。迦陵频迦经常作为乐舞的形象,出现在各种讲经说法盛会上。在敦煌莫高窟的多幅唐代壁画上,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柱头斗拱上,在正定隆兴寺大悲阁观音基座上,甚至在法门寺地宫金银器和日本正仓院漆器上,都能看到迦陵频迦的婀娜身姿。妙音鸟的意象在迦陵诗词稿中也出现了两处:“妙音声鸟号迦陵,惭愧平生负此称。偶往佛庐话陶令,但尊德性未依僧。”“迦陵从此得所栖,读书讲学两相宜。学舍主人心感激,喜题短歌乐无极。”

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是迦陵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五种意象。柔蚕虽然纤小,但却是坚韧不拔、九死不悔的精魂。小荷与妙音鸟,一为先生乳名,一为先生别号,此二者身形小巧,甚至不失柔弱,却亭亭玉立、卓尔不群。蓝鲸与鲲鹏,身形不复娇弱,但却遗世高蹈,雍容华瞻,是天国人间美妙高洁的象征。此五种意象在某种意义上皆为迦陵自况,具有不折不扣的“弱德之美”。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平)三十年来我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关于婚姻,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但是对于叶嘉莹来说,只是不愿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尽管她不愿提起,然而这段婚姻还是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叶嘉莹在上海和赵钟孙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婚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爱情,两人的结合不过是叶嘉莹一时错误的选择,这一错,便错了一生。

婚后两人没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儿后,初为人母的快乐还未来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问题入了狱,刚刚安下的家也被抄了个干净,叶嘉莹后来也连母带子的被抓入狱,后来她找到警察局长写了自白书出来,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居无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过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生活她到处去找工作,同时去很多所学校任教,夜以继日的像个机器一样工作,勉强能够养活女儿和自己,丈夫出狱后,叶嘉莹还未来得及欢喜,另一个阴影立马笼罩上来,丈夫性情大变样,心理扭曲,对叶嘉莹多次实施家暴,在千难万险中都坚强的走过来的叶嘉莹,看见自己遍体鳞伤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她多次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却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随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对诗词的研究愈加深刻,叶嘉莹的教学事业也逐步上升,由中学转到台湾大学任教,后来作为交换教师去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国诗词爱好者的喜欢。

1966年,叶嘉莹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国把父亲接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不料遭到阻击,无法返回美国,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儿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时间,叶嘉莹一个人承受了很多压力,几乎要把她压垮。

第三是家庭关系,错的人永远不能指望他会改变,尽管叶嘉莹无数次的容忍,宽容,沉默,丈夫既无用又大男子主义的恶劣性情丝毫都不知收敛,家内家外什么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和存在感怎么捍卫?那就家暴好了,通过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这让叶嘉莹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闷都写进了诗里: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

独木危倾强自支,多么无助,多么无力又多么无可奈何呀!

1971年,父亲因病去世,叶嘉莹悲痛万分,从此叶嘉莹的人生就没有了来处,写下一首挽诗《父殁》后,开启了自己的欧洲之行。

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

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长,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儿又出事了。在送母亲去机场参加亚洲学会回来的路上,夫妇俩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

女儿的骤然离去,让叶嘉莹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她知道:

人与人的理解谈何容易,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那切肤之痛旁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劝慰的话都是那么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她宁愿自己忍!

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诗,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际,又是诗歌给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许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灾难也是有限的,叶嘉莹之后的人生倒是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有什么也只是一阵小风罢了。

1990年,叶嘉莹从ubc大学光荣地退休了。得知叶嘉莹退休后,国内不少大学,包括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先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叶嘉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在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决定建立一个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叶嘉莹担任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开始雷厉风行的去海外筹款,还把自己在美国领到的九十多万人民币退休金捐赠出来,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领到奖学金的同学,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一点微薄的金钱,而是透过“驼庵”的名称,了解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南开大学也对这个一生漂泊,半世艰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报,为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校园里修建了一座以她的号为名的四合院式的书院——迦陵学舍,以此作为叶嘉莹的归宿,庭院种满了莲花,莲心不死,先生永在!

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路坎坷,似乎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

“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在今年庚子初夏,扬州广陵书社印了一部《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顾名思义,内容就是顾随先生和叶先生的诗词唱和。书是传统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贡纸手工印刷,并作经折装,并配以宋锦函套,限量印成红、蓝、黑三色,可谓尽善尽美。这折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能释,那是文字因缘骨亲,更是他们师生传承永继的见证。

我想从台北飞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电话里头说:“我实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见面我已经太老了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收拾和整理都来不及……”先生这么一说听来是拒绝我的探访。然我不死心过了一段时日又致电先生不意先生竟答应11月19日早上与我相见我便在前一天清晨直飞北京转车天津航空陆路抵达先生家已是傍晚五点半了我这突然提前到达一下子似乎打乱了先生的生活节奏。

因阿姨这么一问,先生就没有让我这万里而来的客人离开,说:“我实在太忙,我要去准备明天下午的讲稿,今期《中国文化》中有我《要见天孙织锦成》的演讲整理稿,你自己坐着看。待会一起吃饭,没准备,只有简单蔬菜,炸酱面不知道你是否吃得习惯?我吃得简单。”而阿姨一边煮面,一边对我说:“先生只要有演讲,都一直做准备,常常到晩上两三点都不睡觉……”

不久,阿姨端出了两碗面、一大碗炸酱、豆芽、毛豆和菠菜,先生便每样分出半碟给我,然后我们各自舀了炸酱拌面,食不言,我就厚着脸皮静静地陪着先生吃了一顿晚饭。我猜先生平日是不留客人在她家用饭的,这次应算是特例。我现在偶然想起这一件事时,还是觉得非常得意,因为能和先生一起吃饭,此生难得。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心得

叶嘉莹讲诗词被公认的特点是“跑野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气说来十五个。“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她能讲上3页纸。

讲哲理诗,她随手把张九龄、陶渊明、朱熹的诗拎出来作比较;讲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谈到王国维和王维,比较纯诗人的自哀、哲人的的悲悯、修道者的自得;从辛弃疾的词,讲到词的本质,再由词的牌调拐到小令与长调的区别,因此讲了讲柳永,然后再回到辛弃疾的另两首词和用典,结合西方的意识批评理论……最后回到这堂课讲的这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年轻教师去听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而且几乎不出错”。

品鉴韦庄《思帝乡》里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叶嘉莹告诉学生,不要把它看成仅仅是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做学问和追求理想也需要这种精神,学物理不一定都能获奖,要对自己的追求有终生不渝的奉献。那一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奖。物理一下子成了热门,许多学生争着报考物理系。

听过叶嘉莹讲座的学生觉得,叶先生先“降低了诗词赏析的门槛,又手把手领着人进来”。“她讲诗是结合着自己生命的经历,是与生命相融会的感发。”比如叶先生讲杜甫的诗,讲到‘国破山河在’,她是真正体验过的——“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吃混合面,穿补丁衣,学校更换了教师,英文课程改上日语课,她们在教室按要求把历史、地理课本逐页撕毁涂抹。

顾随说诗的主要作用,是在于让人感动。叶嘉莹在国外的课堂上,也常常给学生用英文“care”,她说要有一颗关怀的人,对人、事、物,对大自然的关怀。

顾随不讲书里写的内容,也不怎么引经据典,完全是自己读诗的感受。叶嘉莹讲诗,也常把自己的感受、情谊放里面。

顾随讲喜欢的作者,也讲不喜欢的。他直言姜夔的词,最大缺点是清空。他认为,一个人做人只是穿着白袜子不肯粘泥,总是自己保持清白、清高,这样的人比较狭隘、自私,遇事不肯出力,为人不肯动情。

“顾先生讲诗歌生命里的感发。”叶嘉莹说。而“生命的感发”也是她研究古典诗词的核心,也是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她认为,“诗词的好坏,永远以它的感发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为评量的层次。”

讲周邦彦时,叶嘉莹称赞词人的技巧和艺术,但仍要“很真诚地说话”。她说周邦彦这个词人,和苏东坡就差了一点点。两个人同样经历了新旧党争,苏东坡是将自己的得失、福祸置之度外的。而周邦彦最后学到的是明哲保身,“委顺之名,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她觉得周邦彦的词里缺少一种博大的、深厚的感发的生命。

她喜爱辛弃疾,说辛弃疾和苏东坡、陶渊明不同,陶、苏都准备了一个“退”,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退。但辛弃疾和杜甫是没有“退”的人,他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心得

九月十日教师节,南开大学举办《掬水月在手》影片首映式。叶嘉莹先生是国际儒联荣誉顾问,我衔命陪同王念宁副会长专程赴南开致贺,有幸在南开礼堂聆听九十六岁高龄的迦陵先生与白岩松共话诗意人生。迦陵先生坐在轮椅上娓娓道来,鬓发皤然,声如洪钟,风华绝代。

如何理解这位耄耋老人提出的“弱德之美”?窃以为可从三个层次理解。

首先,“弱德之美”是一个词体美学的概念。叶嘉莹先生将此种美感定义为:“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状态的一种美”。词体美学的“弱德之美”,是一种敬畏、节制、内敛、隐忍的美感,是“感情上那种承受”,是“在承受的压抑之中自己的坚持”。

再者,“弱德之美”不仅是词体美学的意蕴,更有人格风骨的美感,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气象的美。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弱德是我们儒家的传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我在承受压抑之时坚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坚持而不改变。”

进而,追问“弱德之美”因何而生?乃是因为词人追求理想境界而受挫不得,曲笔叙说“难言之处”。面对压力,词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却选择了用折笔言之——苏轼、辛弃疾、朱彝尊莫不如是,那是因为他们皆受内心生发的理想情怀、美好情感所驱使。从这个意义而言,“弱德之美”追求的是天池、蓬山、瑶台这样的诗意胜境,是陈寅恪先生笔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研读《迦陵诗词稿》,我发现叶先生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五种意象: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皆能体现“弱德之美”的意蕴。

叶嘉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大概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说吧,天道酬勤,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预计几乎没有人知道。许多人会在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想到自己当初要是努力的话,也许现在的情况不会是这样,但很遗憾,没有如果,也没有当初。老天爷是公平的,他给每一个人同样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有些人能在24小时里脱颖而出,而有些人却只能碌碌无为。也许有人会说,上天的确是公平的,每一个人都有24小时被分配,但上天给每一个人的天分是不同的,如果天分都一样,那世界就不会如此绚丽多彩。

当我们看不到的时候,有许多人正在为生活而奋斗,我们甚至无法想象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多糟糕和落后。十多年前,有一次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个男孩的故事,他是个山村的孩子,名叫刘秀祥。当他年幼时,父亲去世了,没有人能帮助他,因此,年轻的他独自一人独自承担起一个家,由他独自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

刘秀祥,这名字是他自己给自己起的,中间的字是他的辈分,而祥则是他的梦想,希望能和母亲过上平安的生活。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也没有办法种地,刘秀祥就靠出租土地和邻里帮忙度日。刘秀祥于1995年上小学,接触到了知识,开始认识到世界的不同,小学升初中考试,他考了全县第三名,但没钱读初中,就去了一所私立中学,因为在该校摸底考试中名列前茅,获得免试资格。

#新来的刘秀祥,在陌生的环境里,和母亲一起住在这里。读书、工作时,他天天忙忙碌碌,孩子们对青春期很敏感,但刘秀祥却没有时间想别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占据了刘秀祥的全部时间。刘秀祥就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的。之后就换了环境,换了地方看书,刘秀祥因为学习,换了很多家,甚至还因为便宜,住过猪圈。

07年,刘秀祥参加了高考,但由于身体原因,最终落榜,但刘秀祥并不甘心,说服一所中学接收他,让他再读一年,最后进了山东临沂大学。一路上,刘秀祥经历了许多不公正的事情,但刘秀祥都没有在中途放弃,最后靠着坚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走了过来。背著妈妈去上学的故事,也被媒体挖掘,大肆宣传,他被称为贵州第一孝子。上大学时,学校为刘秀祥安排了勤工俭学和住宿,可以让他安心学习。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刘秀祥到哪儿去了?他回了老家,当了人民教师。

在中国许多偏远地区,有许多孩子由于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这些地方的孩子可能由于家庭贫困,或者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对知识一无所知。并且不知道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他们很可能会在那个小山村度过一生。从初中开始,刘秀祥还资助了几个穷人家的孩子,其中一些人坚持下来,另一些人中途退出。如此的改变也更加坚定了刘秀祥大学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当人民教师的决心。

回到家乡后,刘秀祥除了上课讲课外,还会到家中、网吧等地寻找失学儿童,希望能透过自己的故事说服这些孩子继续上学。于是,在他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刘秀祥跑掉了八辆摩托车,让几十个孩子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在20__年,刘秀祥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被选入中国优秀教师行列,同时他还是当地高中的副校长。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心得

不少业内人士说,纪录片要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特点,《掬水月在手》可谓对这一特点的很好诠释。如果选一句诗来形容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觉,相较标题“掬水月在手”,也许更适合的是曹丕《燕歌行》里的“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轻吟,似续还断,它说明中国艺术需要留白,而留白不等于停顿或缺失,同样是一种内容的呈现形式。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掬水月在手》作为金爵奖纪录片官方入选影片,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据该片创作团队介绍,在拍摄过程中,叶嘉莹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动团队的地方之一,也是该片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理念。而“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说法,纪录片中明确提到“弱德之美”的地方,是叶嘉莹谈论朱彝尊的词时。显然,在写作手法上,电影是偏于慢词、长调的,但稍显矛盾的一点是,它选取了《秋兴八首》作为隐线叙事,来烘托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主题,略有一种割裂之感。无论“弱德”还是“要眇宜修”,都是词的一种难以直言的隐曲之美。词之为体,适宜表现女性之柔美,而用词去表达离乱兴衰,有时会失于晦涩难懂,让人觉得形式上有些轻和散。鲜少时代的大处落笔,回避一些直接的现实矛盾,过于清空骚雅,这是《掬水月在手》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无须过于苛责它,正如叶嘉莹自述,“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因为那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大概介绍了我一生的经历。”至少,它是一首完整的婉约词,借叶嘉莹之言,照见了古诗词之美。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是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电影邀请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以杜甫《秋兴八首》为本,结合雅乐及现代乐创作电影音乐,为杜甫诗歌带来新生命,并以杜诗形成电影的隐性双线叙事结构,由外而内,追寻交织于叶嘉莹身上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

影片表层的结构,是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为章节,从大门走入脉房、庭院、内厢房,循着时间和空间脉络,一层层进入更深的心灵境地。最后一节没有名字,似乎暗喻祖宅的被拆,也隐藏了内心深处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味。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是叶嘉莹辛苦坎坷的一生经历,而一位友人却说她,“人生最难的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轻而化之”。

经历了这么多离难兴悲,一个人如何能够承受得了?但叶嘉莹泰然处之,平静、疏淡地回忆自己的漂泊辗转和至亲的离去,仿佛都是第三人称叙事中的云烟过往,而她沉浸、陶醉其间的,是唐诗宋词。她津津乐道于王国维的“要眇宜修”难以统领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自得于为它找到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当她沉醉地吟诵《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娓娓道来其诗词之法门时,像在电影里滴了几滴她的学术精华,令人想见那些学生为何会仿造听课证来聆听她的讲学。叶嘉莹一针见血地道出古诗词中幽深隐秘的情感,而对于自己亲历的丧乱、生死却仿佛视而不见,这在电影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复调,留给观众思考回味。

这种优美的复调形式中,也带有对古典诗词呈现形式的一种现代化创新探索。前不久,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在网上再次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好奇于其中的男女对唱歌词全然不同,却能完美和谐,其中也借鉴了一种诗词相和的复调形式。在《掬水月在手》中,最为精妙的一处是叶嘉莹和其师顾随两首同题词作的呈现。他们曾就一残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先后创作两首《踏莎行》,两词意思相和,但文辞不同。电影中,男声和女声同时吟诵了这两首词,字幕分在左右两边,而最后一句合为一处。这令人感受到了诗词吟和中,文辞虽异,却能共通共鸣的妙处。稍显遗憾的是,“对唱”版《踏莎行》朗诵语速稍快,字幕停留太短,未能给观众留够思考和欣赏的间隙。这是复调结构对于大银幕呈现的挑战,细节、层次丰富,大量文言文和古诗文穿插呈现,在小屏幕和网络传播中,更方便随时停留查看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这种复调结构所带来的参差错落之美。

也许是因为近年来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也许是因为流行了之后发现除了古人,当下的“偶像”极度稀缺,最近,一部讲述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成为一时文化现象。读过叶嘉莹诗词的人,并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但不妨碍这一代年轻人渴望接近她。96岁的叶嘉莹,突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电影只有120分钟,拍摄过程却累积了几十位受访者的百万余字素材,同名衍生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的出版,可以算是弥补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

陈传兴想把一个女诗人的个人历史、一段家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国古诗词的几千年历史,投射到同一个落点上。我相信每一种历史都是真实的,但相伴发生的未必是完全的因果关系。所以,我更看重不同的人对叶嘉莹的描述。“盲人摸象”并不一定是贬义词,每一部分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除了“穿裙子的士”“诗的女儿”这些头衔,她也是女儿、妻子、母亲、学生、老师……如果说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上的成就如朗月当空,清辉万里,那每位受访者就仿佛江河湖海,分别映照出她的不同侧面,她不是神,是一个鲜活灵动的人,波光粼粼,是谓月映千川。

诗人席慕蓉的朋友是叶嘉莹在台湾大学的学生,她与她由此结识。叶嘉莹第一次见到席慕蓉,第一句话是:“我也是蒙古人(族)。”叶嘉莹从未在任何作品里提过自己的族姓叶赫那拉,她的祖上虽然是旗人,居住在叶赫水畔,却本属蒙古族土默特部。

无论回到中国,还是回到北京,回乡——这个千百年中国诗人的关键词,也贯穿了叶嘉莹大半生的念想。在她快80岁的时候,一个秋天,席慕蓉陪着她去叶赫(现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镇)寻找祖先的故乡。

叶赫古城遗址如今只是一片高出来的土堆,陪同的一个热心人先行跑上去探路,回头说,叶老师您不用上来了,上面什么都没有,就是片玉米地。叶嘉莹还是继续往上走,日已西斜,秋天的红玉米挂在那里,紫红的穗子垂下来,风一吹,发出阵阵沙沙的声响。

叶嘉莹站着看了一会儿,转过头说:“这不就是《诗经·黍离》中描绘的景象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现在的心情和诗里说得一模一样。”

快80岁的叶嘉莹,是他们家族第一个回到叶赫水畔的人,她还找到了三千年前特地为她写的诗。3年后,81岁的她又想去看蒙古高原,席慕蓉陪着她又出发了。在海拉尔,叶嘉莹口占的第一首绝句是:“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叶嘉莹是他们家里唯一一个在一百年、甚至三百年里,回到土默特蒙古高原的族人。她跟席慕蓉说,她在北京的家已经没有了,可是到了蒙古高原,天穹低处尽吾乡,突然之间,人就打开了。

有时候我想,如果人生是电影,就能在不顺遂的时候黑屏,出一行小字“某年以后”,把悲伤快进到烟消云散。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说,诗人有两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叶嘉莹大概属于后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时的助手。她记得,有一次叶嘉莹在国家图书馆讲女性词的时候,谈到法国作家法郎士写过一本《红百合花》,书里说一个女子如果出生在一个比较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后的生活也比较甜蜜,到30岁的时候连一场大病都没有生过,那么,注定她对人生的认识是肤浅的。

当花间词的作者用女性口吻表达男性的阴柔一面时,叶嘉莹在一个被压抑的环境里半生飘零,站在高原之上说“余年老去始能狂”,这个场景,让人想起苏东坡、辛弃疾。在访谈中,叶嘉莹和她的学生,也会反复提到《人间词话》里的那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在这本访谈集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几十个人的记忆中,叶嘉莹都是以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她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只存在于她自己的口述中。难得有人提到她先生,还说的是“她的先生很不讲理,她自己这么精彩的一个人,竟然都可以忍下来”。

1971年的夏天,文化史学者郑培凯在哈佛大学学习,经常去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各种各样的善本,经常碰到叶嘉莹,“叶老师只要进了图书馆,就一整天不出来”。郑培凯到香港后,创立香港城市大学的中国文化中心,曾请叶嘉莹来担任客座教授。让他惊讶的是,叶嘉莹竟然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个很大的箱子。就这样,她一个人住了一个学期,那一年,她80多岁了。

离开香港前,郑培凯去送行,一进门就看见她自己在那儿收拾行李。她把所有行李收拾在一个大箱子里,外面再用带子绑起来,绑得非常好。她对郑培凯说:“我都习惯了,旅行的时候都是这样,都是自己做。”

叶嘉莹有一个自创的概念——弱德之美,意思是要把内心的感情收起来,要有一种持守、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表达出来的。但“弱德”不是软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

叶嘉莹说过,有时候集大成的时代,比如西晋太康时期,正是质朴的五言诗在风格上将转未转的一个阶段,却没出现一个可以集大成的天才,那是诗人对不起时代;有时候诗人很有才华,可是遇到的时代不是文学发展集大成的时代,比如江西诗派,那是时代对不起诗人。

从1924年至今的近百年间,是不是一个对得起叶嘉莹的时代,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一定是对得起时代的。

有一天,叶嘉莹打电话给学生施淑仪,请她把自己梦中偶得的诗句用书法写出来。那首诗是“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青春年华已经远去,但还是要把眉黛扫成春山,那是无望中的希望。

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自10月16日上映以来,排片率最高时也不足1%,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日均票房徘徊在五位数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城市日均观看这部电影的总人数仅千余人。截至11月6日,累计票房突破600万,比起同期热映首两日票房就破亿的《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这样的票房成绩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一部极其小众的纪录电影而言,这又无疑是一个值得瞩目的可喜成绩。根据猫眼电影的购票评分榜数据显示,《掬》片以9.4的评分始终占据评分榜的前列,也正由于这样的口碑,《掬》片有了尽可能多的排片周期。

这是作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的导演陈传兴,在继执导诗人郑愁予纪录电影《如雾起时》、诗人周梦蝶纪录电影《化城再来人》后,“诗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电影记叙了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历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灵建树。电影从筹备、拍摄到上映历时三年有余,辗转亚洲、北美洲,足迹遍及海内外十余座城市。比起漫长的摄制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终呈现又极其节制和简朴,多处选择了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不得不说这是电影向诗的一次回归和靠拢,也是没有矫揉造作的一次纪录。尽管有很多评论声音将焦点聚集在片中叶先生所阐述的“弱德之美”上,赋予影作以中心思想,但从更宽广的视境中去忖度电影本身,对观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生命的淬纯——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为“弱者”的人类,需要承受、坚持、完成自我的过程,但又不止于此。

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壮阔,于苦难中成就生命的光辉;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将身外事“轻而化之”,守护心灯。叶先生的做到,在于她把生命的外延衔接到不朽的古诗词上,所以在片尾,我们看到八十余岁回到原乡寻找叶赫水的叶先生竟然并无耄耋老态,只有一个普通寻根人对飘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栖息地的深情寄望。只是一眼望去,再也寻不到族群的踪迹。叶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吟诵起《诗经·王风》篇中的“彼黍离离”,最痛是那一句:“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对生命的追问,也是从诗意到现实人生的比兴。

客观地说,这是一部“难于看懂”的电影。所谓难不是因为晦涩,而是因为“电影诗”的风格,对观影者的文学积淀有很高的门槛要求。片中多次出现了呢喃般的影音,叶先生如游吟诗人般对格律的吟诵,唐诗,宋画……叙事整体看似在时间线上从人物幼时讲起,但又总是以诗词间隔——这当中有古诗,也有新诗,有已亡人的旧篇,也有叶先生的自创。这种材料组织方式让影片的空间感十足,但也增加了理解领会的难度。前一段还是平易近人的生活琐碎事,后一段却是意味深长的言此及彼。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很像没有脚注的文章,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且对文中所引有通晓了解,看一遍很难完全明了。这是对观者的挑战,也是其作为文学纪录电影的魅力之所在。

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这是叶先生记忆中幼时住过的家园——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构成,她的自叙就是从记忆中的房门所打开的。而这也一一对应了她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那个“梦中常忆,青盖亭亭”的精神家园早已不复,留在身后的是一世磊落功与名。可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这位华发学者,而是当年那个出生在夏荷花期的“小荷子”,她令人无尽遐想和揣摩。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亲历家园沦陷、饿殍遍野,18岁痛失爱母,无爱的婚姻,苛重的家养,无依的海外飘零,中年丧女之殇……除去满腹才学和瞩目成就,这些大概构成了叶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足以证明“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不是妄言。但如果只是惊呼叶先生面对诸种遭遇的刚健不息,恐怕又有些余味不足。

在云淡风轻回望坎坷身世的叶先生身上,最可贵和最耀眼的精神,是她求学时的恩师顾随先生所书就的那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它有如雪莱在《西风颂》中掷地有声的宣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笑对不可控、不可逆悲剧时共有的人文精神。

这不是一部标榜与赞美为传扬中国古诗词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叶先生的传记片,而是一首电影诗——以叶嘉莹的人生轨迹为蓝本,用声画为媒,所作的电影诗。和无数的璀璨诗篇一样,它永远无法一时间尽悟,但是每每捧卷,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炼。这也是一位中国女性,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

不久后,丈夫离世,她精神上的石头随之瓦解。女儿毕业、结婚,她肩上的重担也随之减轻。当时她想:“我一辈子辛勤劳苦,到晚年,我的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我想我将来可以乐享余年。”

1976年,命运给了52岁的叶嘉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当年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中成长的大女儿,在外出旅游时出了车祸,与女婿同时罹难。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每一句都是对女儿最透彻的思念。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年逾半百,痛失爱女,叶嘉莹悲痛欲绝。但是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她请愿回国教书。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她曾在信中写道,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地争取。1979年春,国家同意了叶嘉莹的申请,最终受邀去南开大学任教。于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教书报国路。

每次上讲台,叶嘉莹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期间也很少喝水。虽然因为皮肤过敏,叶嘉莹的手常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但是仍常常在黑板上大段板书。

因此,她的课程在南开非常受欢迎,不仅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都来听讲,场场爆满,甚至有学生为此伪造听课证。在此期间,叶嘉莹应邀到国内的几十所大学讲学,以及辗转国际多所大学讲学,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除了教课,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师顾随的名义设立“驼庵”奖学金。她在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持研究古典诗词文化。

将全部财产捐献,在她看来,不过是实现了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不惧岁月,优雅老去。

叶嘉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2019年9月,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这满目的荣誉和成就,象征着的是叶嘉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成长,然而这成长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荆棘满丛,充满痛苦的,每次生活刚开始出现一点阳光,立马又是一阵狂风暴雨,把所有的希望都一扫而空。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一格充满诗书气息的大家庭里,给一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尤其是她的伯父,伯父因为痛失了女儿,叶嘉莹的到来给他带了新的生活气息,所以从小就把叶嘉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叶家是叶赫那拉的后代,和纳兰性德、席慕蓉同宗,或许从根源上就和诗书有着难以割断的渊源,叶家不仅是名门,还是旧学底子深厚的诗书世家。

从叶嘉莹的外曾祖母开始,个个都是诗词爱好者,外曾祖母的晚年还以自己的“仲山”名号自刻了一本诗集,集名《仲山氏吟草》,知书达理的父亲母亲,吟诵成性的伯父,还有善良质朴的姨母,连伯母都拿着《唐诗三百首》用心教她。在这些人的环绕中快乐成长的叶嘉莹,一出生,就被诗情浸染不停。

在众多优秀的人的精心培养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庭院里成长,叶嘉莹的童年可谓是过得充实又美满,因为从小家里人就培养了她的阅读习惯,所以叶嘉莹对诗书的爱从小就被建立起来了,家人都喜欢诗歌,叶嘉莹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下成长,渐渐地,诗发出来的光也照进了叶嘉莹的心。

因为年幼,对很多人和事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叶嘉莹的诗是从她家的大庭院中的景物中得来的,她家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子的匾额,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由此可见,叶家是一个家底深厚的大户人家,既是大户人家,又是书香世家,庭院里的美自然能够充斥叶嘉莹的整个童年了。

等到叶嘉莹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进入了正式教育时,她已经是一个满腹诗书的大才女了,在中学的学校了也是人群中的焦点,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属于学霸级人物,高中结束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铺仁大学国文系,从此一生便和国文成为了一体。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心得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叶嘉莹说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

她阅读涉猎广泛。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心理学的,经典的、畅销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间,叶嘉莹几乎每天开车经过西南海边大道。大道右边是高高的森林,左边是住宅区,越过住宅区,是广阔无边的太平洋。退休之后,只要从中国讲学回来,她仍每天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往返,去亚洲图书馆看书、研究、撰写新的论著。除了午饭时分到休息室吃自带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开。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书,英文提高了,就去听西方人的课,借西方文学理论的书。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中有的说法与中国传统诗论有暗合之处。

叶嘉莹指出:中国传统文论,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论来补足和扩展。

她讲心与物相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是西方现象学所说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她讲秦观填词的用字和内心的敏锐时,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不管小说的内容有多少不同,他总能在不同故事、情节和风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释用词源于“真正心灵情感的本质”。

谈到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句“懒起画蛾眉”,她讲杜荀鹤和杜甫的诗,也用西方学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蛾眉”就是联想轴上的一个语码。因为“照镜画眉来做托喻,在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一个传统。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隐《无题》里的‘长眉已能画’。”

近些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本科时读英文专业,然后去国外学西方理论。回国后,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觉得这不可取,必须先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理论是荃,目的在鱼。”

她创造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起,她开始在南开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欢麻烦别人。回国教书后,她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独自居住,不请保姆。一次起夜,她在卫生间滑倒,摔断了锁骨,怕影响秘书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个多小时,天亮才拨对方电话。

为了节省做饭的时间,她让秘书可延涛买好速冻水饺,最多一次买了10斤。可延涛说,叶先生对学问的要求很严谨,但对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别是不愿意在吃饭穿衣这样的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很旧的衣服,她也从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叶嘉莹就自己拿针线把破处缝好。

沈祎记得,到叶先生家里拍摄时,她捧着饭碗大口吃饺子,但从没有衣着随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里,她最看重“教师”的身份。直到91岁时,她还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她要求学生读文献原文,多背诵。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她会严厉地批评,语气近乎呵斥。但学生如果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

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学生钟锦曾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个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只要血压平稳,学生和朋友们传来的邮件她会在晚饭后逐一回复。哪怕是收到群发的风光图片,她也会一个手指敲打键盘,认真地回复“收到,谢谢”。

热爱古典诗词的陌生学生写信或邮件给她,也能收到她的回应。

从物理系转读古代文学的学生考研失利,写邮件给叶嘉莹。叶嘉莹用家里座机打电话给他,鼓励他不要灰心。还有的学生没奢望过回复,信里没有留联系方式,她便托秘书顺着信件里的信息找到对方。

外出讲座,她每次仍站着讲两三个小时,有学生发现,叶先生腿都肿了。

为了让她有更好的讲课、开会、研究的场所,一位海外学生提议修建一所学舍,就像古代的书院一样。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始响应。

“他们每个人都出资不菲。”陈洪回忆迦陵学舍的筹建,“若干学生听说了就来了,有学生说所有家具都是我的,有的说所有电器我都负责了。他们都是十几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听了叶先生的课。”

迦陵学舍落成。叶嘉莹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150个纸箱分批运回国大小不一的旧行李箱上贴着注明“资料”的纸条。

这座中式四合院,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故居宁园。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大部分场景在此拍摄。看过这部纪录片,戴锦华直言,我们面对叶先生的诗和她本人会“失语”,“所有的语言都显得丑陋”。

有观众想到了叶嘉莹在台北写的一首诗,最后两句“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认为,李商隐诗歌凄美,不必因为没人作出笺注引以为憾,而是根本无法笺注,因为诗中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远非笺注所能为力。“叶先生为文、为人里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也是我们所难用语言表达的。”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一名学生体会过这种美。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叶嘉莹站在台上讲课,他站在距离叶先生十几米的地方静静听着。“她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词里的美也能领略到,可就是觉得离叶先生那么遥远。”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月光很近,但月亮很远。”

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

叶先生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几年后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她决定定居南开。

对叶嘉莹而言,更沉重的打击在52岁那年到来。她曾对大女儿说早点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帮你带。这是她对自己晚年的另一种设想。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她在《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参加完葬礼,她回来学校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过去了。“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导演组问她,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

“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再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女儿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国探亲。那时_结束。在火车上,她看到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了。在长城参观时,买到《天安门诗抄》。

“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难,还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她觉得“平生学的这点东西”,还可以报效祖国。

1978年,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1979年,叶嘉莹回南开讲学之时,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只是帮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文不取。

陈洪坦言,当年叶先生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自己跟着叶嘉莹去水果摊,3堆橘子价格不同,叶先生一定买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跑来听这位北美教授的课。她回忆叶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看到了另外一个智慧的女性师者的美”。戴锦华说,“叶先生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未来要做教师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力。”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的板书,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经常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的朋友,常常告诫她,讲得不要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的古训,叶嘉莹不喜欢过分热闹的铺排。但只要邀请方以弘扬古典诗词传统的重要性劝说,她都答应了。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她给大学生讲,也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密集的时候,隔一天一讲,每次3小时。

有的课程录像中能看到她轻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语调没有降低或减慢。“如果用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讲课,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她的讲稿被整理出来,有学理工的学生看了一个通宵。

1990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前几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有记者来采访,叶嘉莹说,我本来也没有要他们公布。本来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会他们说出去了。

“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面对记者的追问,她很直接地对着镜头回答。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心得

走进叶老先生的诗词世界,盎然诗意,诗意人生,人生静逸。

叶嘉莹老先生以“吟诵”之情,引领我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诗词天地。一诗一人生,一词一境界,令我感同身受的是吟诵中的意境感发之情。在我看来,叶嘉莹老先生所发声的一经一辞一诗一言一词一调,都是以自然之法为我们展开了别样的诗情画意。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标识符号,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记忆。正如《孟子万章章句下》中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就是诗词背后作者的情感世界,叶老先生以吟诵诗词之意感发而生情,剖析诗词背后的别样故事,给人以生活的感触。同样,吟诵是最有情意的时候,是个人情感与诗词接触最密切的时候,会有一种由心而发出的情怀,这种情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再是孤寂,而是“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的抒怀欣怡。我想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里都可以用诗来抒发自我的真性情、真实感,古人亦是如此,以言简意赅的“生活日记”来写实写志写生活。

在叶嘉莹老先生的吟诵之意中,我感发于“入诗”与“出诗”之情,情到深处最为极致,或许这就是自我认为“入诗”的最高境界,而吟诵正是入诗的媒介桥梁,身心、情意、诗意相结合,由心而感发吟诵出来最为情深。正如叶嘉莹老先生对《春望》的钟情,以自我真性情、真故事,与《春望》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诗与人融为一处,抒发吟诵出消磨已久的诗词古韵。这让我想到了“建安七子”之冕的王桀,他以《登楼赋》言曰“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这里的“感发”和叶嘉莹老先生所提倡的“感发”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真正的深入诗中的世界,久而久之不再是隔膜,而是一种心灵上的领悟。我之前看过叶嘉莹老先生的纪录片,一箪食、一豆羹正是叶老先生的晚年生活,内心面对周围的疾风骤雨毫无波澜,她早已走进诗意,人生早已充满诗意之韵,正所谓,诗如人生,人生如诗。而对于自我认为的“出诗”,它与“入诗”不是相对矛盾的对立,而是对于诗词的两种感发,“入诗”是因诗而感发,“出诗”是因事而感发。论其“出诗”,当你对诗词的吟诵到达一定的境界,不再是因诗生情,而是因情生诗,或许叶老先生的生活亦是如此,生活如诗意,洒脱自然,平仄有韵律,诗情画意。这也是我最佩服这位“穿裙子的士”的豁达之处,因为吟诵而“感发”,因为吟诵而热爱诗词,因为吟诵而热爱生活。

我在诗词的吟诵中寻找真我之意,寻找诗韵词律的文化魅力,寻找叶嘉莹老先生的“感发”真谛。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感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我听完叶嘉莹先生讲座的最大感受。先生已耄耋之年,却还精神矍铄,全程2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始终保持站立的姿势,双目有神,挺拔飘逸,让我顿生倾慕之心。

看先生讲座的题目“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特美”,不禁让我感受到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之爱。唐诗宋词固然由言及心,吟咏唱诵,然先生以为其不但美,而且是特美,饱含了对中国文学的一份热忱。

先生从“诗者,志之所以也”开始,介绍了中国古体诗的起源和风格,又将之与西洋诗歌加以比较。提出了中国诗歌注重“赋、比、兴”三种写作手法,以传“情”见长,而西洋诗歌更注重写作手法和叙事,以言“事”著称。详细的讲解,众多的举例,让听者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然而最让我倾心的是先生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诵诗声,仿佛又把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体味着代代诗人或深情,或澎湃,或心酸,或忧国的情怀。先生反复强调,要还诗歌本来的声音,那是除了诗意以外,诗歌的另一种美。是啊,诗为心声,不能言尽,歌之。要听诗,爱诗,唱诗,要让诗情在我们如今和谐发展的社会传承下去!这就是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宏愿吧!

美哉,中国古典诗词,赞哉,叶嘉莹先生!

新闻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新闻人物是社会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报道和评论,向世人展现了许多令人钦佩的事迹。我最近阅读了一篇关于新闻人物的文章,其中详细描绘了几位令人敬佩的新闻人物的事迹。其中的一位是记者李雪,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报道腐败和社会不公的艰巨道路。

第二段:讲述新闻人物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作为一名记者,李雪经常面临情感和心理上的压力。她必须经受住被腐败势力威胁的恐惧,并不怕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受到伤害。此外,她还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如采访困难取证,披露真相却不被信任等等。然而,正是这种困难和挑战驱使着她奋斗,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相与公正。

第三段:探讨新闻人物的价值和影响。

新闻人物的工作是保护社会的正义和公正。他们频繁暴露社会的弊端和黑暗,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进程。李雪写下的报道展示了腐败现象的真实面貌,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促使政府采取行动。在她的努力下,一些贪污官员被起诉,许多腐败现象也逐渐得到纠正。

第四段:分析新闻人物对我的启发。

李雪的事迹让我深受启发。她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精神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能力为社会做出改变。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也有义务关注社会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另外,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让我深受感动,我意识到只有为别人着想,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共同体。

故事中的李雪不仅是一位记者,更是一位改变社会的推动者。通过她的报道,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腐败问题,激励并改变了政府和公众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同样,我们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关注、参与和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正义与公正的实现。只有通过像李雪一样的个体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总结:通过阅读新闻人物的事迹,我深刻体会到一位记者的努力与奉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他们的报道促进社会的改革和正义。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参与和行动,我们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心得

不少业内人士说,纪录片要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特点,《掬水月在手》可谓对这一特点的很好诠释。如果选一句诗来形容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觉,相较标题“掬水月在手”,也许更适合的是曹丕《燕歌行》里的“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轻吟,似续还断,它说明中国艺术需要留白,而留白不等于停顿或缺失,同样是一种内容的呈现形式。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掬水月在手》作为金爵奖纪录片官方入选影片,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据该片创作团队介绍,在拍摄过程中,叶嘉莹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动团队的地方之一,也是该片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理念。而“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说法,纪录片中明确提到“弱德之美”的地方,是叶嘉莹谈论朱彝尊的词时。显然,在写作手法上,电影是偏于慢词、长调的,但稍显矛盾的一点是,它选取了《秋兴八首》作为隐线叙事,来烘托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主题,略有一种割裂之感。无论“弱德”还是“要眇宜修”,都是词的一种难以直言的隐曲之美。词之为体,适宜表现女性之柔美,而用词去表达离乱兴衰,有时会失于晦涩难懂,让人觉得形式上有些轻和散。鲜少时代的大处落笔,回避一些直接的现实矛盾,过于清空骚雅,这是《掬水月在手》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无须过于苛责它,正如叶嘉莹自述,“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因为那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大概介绍了我一生的经历。”至少,它是一首完整的婉约词,借叶嘉莹之言,照见了古诗词之美。

相关推荐

开展情况报告表(实用19篇)

情况报告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编辑,以确保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情况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在撰写情况报告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模板16篇)

职业规划是职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目标。最后,小编想说,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行动起来

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汇总22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个人在职业发展中保持目标明确、步步为营,并为个人未来的职业成就奠定基础。8.职业规划范文中的成功故事可以激发我们的职业动力和潜力。再者就是大学生

区域培训心得体会幼儿园(通用20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培训内容的核心要点,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

西游记孙悟空读后感(模板22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提升阅读品味,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大年初二(跟朋友)和初五(跟老妈

股权保密承诺书(热门19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结构、思路和表达方式。范文展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xx有限公司:经本人慎重考虑,本人在职期间不愿意购

安全工作总结参考资料(模板23篇)

安全工作总结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将看到一些优秀的安全工作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新版入党申请书(热门20篇)

入党申请书需要真实、准确地反映个人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表现,不可敷衍塞责。在写入党申请书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思考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个性。敬爱的党组织:

柠檬云实训心得体会(优质13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柠檬鸭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它的新颖口味令人难以抗拒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汇总22篇)

7.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职业竞争力,并为我们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职业规划范文中的经典案例和实用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